•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7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维权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维权在线
    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有待完善
    基金公司“老鼠仓”
    民间私募基金投资有何风险
    股民“卧底”揭穿股市骗术
    基金红利再投资份额怎么计算
    应倡导公开增发
    执业回避制度让律师更独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民“卧底”揭穿股市骗术
    2007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根宝

      

      我至今仍然不断地接到一些证券咨询公司代客炒股,推荐股票、推销原始股的高回报诱惑电话,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去年七月,我在某证券咨询业务员的百般纠缠下,忍无可忍,做了回“卧底”。为摸清黑幕,心照不宣地进了一家自称顶级的证券咨询公司。以专家身份替股民指点迷津的竟是公司招聘的“临时工”,该公司上至老总,下至普通员工总共5人,没有一个人持有证券执业证书,谈吐中对上市公司毛利率,负债率、市净率的业绩数据都说不清,可骗局伎俩有几招:

      一、撒网捉鱼。骗局先从撒网开始,业务员薪水上不封顶,相当可观。每天拨打几百只号码的随机电话,千篇一律地几句话,一旦有人落网,邀请到公司面谈,业务员互唱双簧。他们以较低的价在全国各地收集原始股,加价后,每销售1万股得10%;每接到一位委托炒股客户,按照市值提取1%;推荐“黑马”股票,则根据客户资金量大小,每月收取50至500元的信息费。

      二、金蝉脱壳。咨询公司承诺“你包赚不赔,我承担风险”,万一兑不了现,客户追问投资结果时,会采取多种理由搪塞。或者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在骗局败露后就人去楼空或卷起铺盖另起炉灶。这些证券黑窝点之所以周而复始地行骗,有辗转腾挪的空间,一是利用了股民急于赚钱的浮躁心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二是因为证券犯罪活动遭受的打击力度还不够。

      对于电话及短讯频传的证券营销骗局,一方面需要证券监管和公安司法部门持之以恒地予以坚决地取缔和打击;另一方面需要自我保护意识,我的资金我掌控,也就是,自己的钱投资输赢自己负责,决不要落在别人手中;管好自己的账户,不托人不代人炒股;平时在公开场合不轻宜泄露家中地址和电话;买卖股票全在合法的交易场所。只有扎紧门前篱笆,犯罪分子才无机可乘,确保资金投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