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看点
●在当下盛行的“流动性过剩”表述中,至少存在七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第二种含义,是指准货币(M2-M1)的持续增加,亦即“喇叭口”持续存在甚至扩大的状态;第三种含义,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可用资金松紧状态,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股市和企业债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第四种含义,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走低;第五种含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第六种含义,则是央行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第七种含义,其外延最为广泛,认为由于金融创新使得不同金融资产之间能够便利地进行期限转换,从而变现能力大为提高,因而,所有衍生品都应被纳入流动性范畴。
●我们利用货币数量论提供的测算结果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实际货币供给(M2)就已持续明显超过合意水平;由IS-LM模型提供的静态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经济的合意的货币增速应为16.8%。而以贷存比/存贷差指标为基础提供的测算,无论是从定量视角还是从定性视角,都难以为流动性是否过剩提供明确指示。
●观察中国央行在具体操作中观察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具体方法发现,其可能主要集中在两个指标上:金融机构超储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央行在选择回收流动性工具时的行为逻辑:通过综合金融机构超储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两个指标的情况,来判断整体流动性过剩状况;而央票招标利率的走势,以及流动性的分布态势,则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和定向央票三者中最终会采用何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