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金融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产权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isclosure
  • A78: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年报特刊
  • T12:年报特刊
  • T13:年报特刊
  • T14:年报特刊
  • T15:年报特刊
  • T16:年报特刊
  • T17:年报特刊
  • T18:年报特刊
  • T19:年报特刊
  • T20:年报特刊
  • T21:年报特刊
  • T22:年报特刊
  • T23:年报特刊
  • T24:年报特刊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4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五大因素抑制股市泡沫过度膨胀
    警惕“包含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
    银行走出“尴尬”不是小事
    部门利益: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最大障碍
    关于临时调整指数样本股的公告
    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关于暂停东吴价值成长双动力股票型 证券投资基金大额申购业务的公告
    关于“潍柴动力”上市首日交易的 风险提示
    关于调整沪深300和中证100等 指数样本股的公告
    关于“中国网通应收款资产支持受益凭证03” 终止转让及兑付事项的通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包含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凡是反复出现的现象都带有规律性。这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人们往往视其为至理名言,或尊称之“真理因素”。但是,一种“真理因素”被揭示出来,它在多大范围内是适用的,后来的人又时常会犯经验主义的毛病,有时,会把它的适用范围划得很窄;有时,又会把它的适用范围划得很宽。种种不恰当的“划定”,结果便闹出不少“似是而非”的笑话。

      股市里亦是如此。股市里有许多被称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如“久盘必跌”、“天量后面有天价”等等。这些“股谚”,曾被人屡试不爽;但到了近几年的市场上,它们有时也“豁边”了。这就是说,倘若对真理的适用范围界定有异,那么,这些“真理因素”,有时可以使人聪明,有时又可以使人偏颇;有时可以使人开窍,有时也可以使人拘泥;有时可以给人指路,有时却可以叫人迷路。最近,看了金岩石、韩志国、桂浩明一些证券界资深人士对股市里一些敏感问题的议论,对“包含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的匡正,又得到了不少启迪。

      比如说,加息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最大利空因素。人们常常这样认为。然而,在我们这儿,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我国证券市场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加息与股指表现的关联度好像不十分明显。以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1996年5月至1997年10月利率降幅约为45%,同期上证综指涨幅达到45%;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利率降幅达到57%,但同期的上证综指涨幅还不到10%。由此可见,股指涨跌与利息升降的影响力还难以画上确切的等号。这一次,央行宣布加息,股市索性来了个“加息行情”,3000点大关一跃而过。究其原因,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家炒股可以贷款,加息自然增加了资金成本。假若股市上的收益抵不过资金成本的增加,持股者当然不会做“蚀本生意”了。在我们这儿,大多数投资者不会碰到这个问题。加息,对炒房者是最大的利空因素,倒是实实在在的。

      还比如说,机构减仓和QFII减仓,意味着它们不看好后市。人们也常常这样认为。其实,这要具体分析。前段时期,有一些机构确实在减仓,但减仓有主动性的减仓和被动性的减仓。三月底,一些基金减仓是主要应付分红和赎回的压力。有些保险机构也在减仓,因为他们的股票已经涨了百分之百,不能再持有了。由此观之,主动性减仓不多,主要是被动性减仓。 至于QFII的减仓,也有同样的问题,是因为减仓,还是因为持股的市值下降了,需要具体分析。据桂浩明先生的研究,QFII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总额度是100亿美元,也就是700多亿的人民币。按照它的仓位比例,很大一部分是买债券的。500多亿的股票仓位,它们的进出对我们的市场有多大的影响,不能过分夸大。实际上,QFII刚刚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时,正好是中国股市低迷期。他们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认知,更多是从H股、中国概念股反映出来。资本市场中只有赢家和输家,外来的和尚未必会念经。既不敝帚自珍,也不妄自菲薄。我们需要的是脑袋长在自己肩上。

      又比如说,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多少多少,我们的市盈率多少多少,泡沫太大了。一些人也常常这么说。实际上,就市场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环境来说,衡量市场走势是否正常,不仅要看市场的市盈率水平,而且还要看利率状况和发展潜力。韩志国先生说,就利率而论,美国一年期的储蓄基准利率是5.25%,其货币市场的理论市盈率是19.047倍;中国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是2.79%,去掉20%的利息税,实际利率是2.232%,其货币市场的理论市盈率是44.8倍。美国经济今年要维持3%的增长率都有困难,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要压到10%以下却不容易,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是美国经济的3倍,为什么中国股市就不能有更高的市盈率呢?应该说,韩先生的这番见解,为我们准确分析市盈率问题,又打开了一扇“窗”。

      “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这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当今中国证券市场上,我们也要警惕“包含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用新的事实摆脱旧理论的拘泥,用新的材料来克服旧股谚的偏颇,用新的数据来冲破旧定律的迷津,用新方法来摘除旧知识的有色眼镜,这样,才能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仅仅盯住自己鼻尖下的一块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