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版:上市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版:上市公司
    首创置业“环渤海”攻略再下两城
    上海新梅控股股东获银团贷款
    S*ST炎黄 申请恢复上市
    秦川发展最缺人才激励机制
    深物业B、S三星 今起停牌
    合加资源拟收购宜昌三峡水务
    胜利股份 二股东将清盘结业
    中国海诚欲做大国际市场产业链
    福田长安高层交流汽车业发展
    海南兴业聚酯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本公司股改进展的风险提示公告
    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改进展的风险提示公告
    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公司成立
    小天鹅A 澄清市场传闻
    海尔高端冰箱美国市场受瞩目
    网盛科技5000万打造“生意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秦川发展最缺人才激励机制
    2007年05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驻西北记者 石丽晖

      

      秦川发展5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几位股东都指出公司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希望公司尽快改善。作为国内精密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销售收入连年增长,盈利状况也不错,2006年利润分配方案10派0.16 元,股东中机构云集,这样的企业,究竟缺了什么?

      公司首先不缺钱。2006年年报显示,账上有货币资金2.6亿元。并且,由于积极归还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继续下降,已降至37%。2006年,陕西省向其控股股东陕西机床工具集团注资4亿元现金,显示出二者的资金面都比较宽松。

      第二,不缺市场。仅以磨齿机为例,公司接到的订单就比去年同期增加60%。需求旺盛,使产能出现吃紧,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公司的主要产品面临较大的生产和交货期压力。为此,秦川发展已将工作重点从去年的“成本控制”向今年的“工艺提升”转化。

      第三,产能有望年内改观。公司上半年将建成新的塑机装配车间,年内将完成重型加工装配车间、齿轮磨床装配车间扩能改造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完工,产能将得到有效扩张,磨齿机产能可增加一倍。

      “公司应该在吸引人才方面打破国有体制框架,这样对企业、股东都有利。”一位来自上海的股东一语道破了公司“短板”———人才激励机制欠缺。他希望公司能将股权激励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对秦川发展这样的精密制造、智力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其他股东对此表示认同,也敦促公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秦川发展的主业要走“精密、高效、复合、专用、大型”的发展道路,其间会遇到许多瓶颈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力资源瓶颈。由于地处西北,秦川发展在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上缺乏优势。据了解,秦川发展的研发人员要培养6年才能上手,熟练工也需要3至5年时间使技艺纯熟。而培养成熟的人才一旦被挖走,形成的空档很难短时间补上,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无法单纯用金钱衡量。

      公司表示,已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公司与国际机床行业的三位顶级专家之一的宋维宁博士合资,组建了“宝鸡秦川未来塑料机械有限公司”。2006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超过6500万元,同比增长100%。宋博士除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外,其薪酬也超出秦川发展高管的收入范围,与其市场价值相当。虽然,这一薪资水平独立于公司高管的薪酬体系,但从效果看,显然达到了企业、股东、人才三赢的结果。据悉,塑机公司还将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