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发展5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几位股东都指出公司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希望公司尽快改善。作为国内精密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销售收入连年增长,盈利状况也不错,2006年利润分配方案10派0.16 元,股东中机构云集,这样的企业,究竟缺了什么?
公司首先不缺钱。2006年年报显示,账上有货币资金2.6亿元。并且,由于积极归还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继续下降,已降至37%。2006年,陕西省向其控股股东陕西机床工具集团注资4亿元现金,显示出二者的资金面都比较宽松。
第二,不缺市场。仅以磨齿机为例,公司接到的订单就比去年同期增加60%。需求旺盛,使产能出现吃紧,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公司的主要产品面临较大的生产和交货期压力。为此,秦川发展已将工作重点从去年的“成本控制”向今年的“工艺提升”转化。
第三,产能有望年内改观。公司上半年将建成新的塑机装配车间,年内将完成重型加工装配车间、齿轮磨床装配车间扩能改造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完工,产能将得到有效扩张,磨齿机产能可增加一倍。
“公司应该在吸引人才方面打破国有体制框架,这样对企业、股东都有利。”一位来自上海的股东一语道破了公司“短板”———人才激励机制欠缺。他希望公司能将股权激励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对秦川发展这样的精密制造、智力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其他股东对此表示认同,也敦促公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秦川发展的主业要走“精密、高效、复合、专用、大型”的发展道路,其间会遇到许多瓶颈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力资源瓶颈。由于地处西北,秦川发展在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上缺乏优势。据了解,秦川发展的研发人员要培养6年才能上手,熟练工也需要3至5年时间使技艺纯熟。而培养成熟的人才一旦被挖走,形成的空档很难短时间补上,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无法单纯用金钱衡量。
公司表示,已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公司与国际机床行业的三位顶级专家之一的宋维宁博士合资,组建了“宝鸡秦川未来塑料机械有限公司”。2006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超过6500万元,同比增长100%。宋博士除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外,其薪酬也超出秦川发展高管的收入范围,与其市场价值相当。虽然,这一薪资水平独立于公司高管的薪酬体系,但从效果看,显然达到了企业、股东、人才三赢的结果。据悉,塑机公司还将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