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融风险,时下,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股市。确实,从近两年前沪深股市触底反弹以来,沪深股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上涨近4倍,市场在这样短时期内的巨幅上升,放在世界证券史的大平台上,也是罕见的行情。据业内人士称,其中孕育着难以避免的获利回吐和风险释放的压力。尽管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证券市场的参与者、监管者都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市场局面,目标远大,立足全盘,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繁荣和兴旺发展,在造福经济与社会的同时,造福于我们的广大投资者,是一定可以期许的。但提示风险,教育投资者谨慎入市,不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这是大实话。
不过,最近看到一份材料,使我对金融风险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那份材料说,与世界成熟银行相比,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与之相伴的惊人存贷款利差。对于中国国内银行业务模式单一的这块“软肋”,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麦维德透露,这可能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融资中有90%来自银行,来自股市的比例很少,而在美国,只有30%的企业是靠银行贷款”。而另一个“中国特色”———吃利差则使得中国银行业丧失了其向更高业务拓展的动力。报告显示,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有识之士坦言,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14倍,赚钱轻松,创新动力丧失,这是很大的风险。因为在市盈率问题上,我们比人家高几倍,大家已经忐忑不安了。
银行业利差高,在闭关自守的态势下,或许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开放了,人家到我们的平台上一起比武来了,“笃定泰山”的交椅就坐不住了。实际和名义利率的高利差是否会让外资银行沾光?一些人开始忧心忡忡。而一些动向已经显示,中国较大比例的存款集中在较小比例的人群手中,即所谓高端客户。这些高端客户可能更看重外资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资产管理的能力,可能会转移部分存款到外资银行。我们的银行吃了几十年的“利差高”的太平饭,开始岌岌可危,这是风险;因为吃惯了“利差高”的“太平饭”,丧失创新动力,这也是风险。
更令人焦虑的是,专业人才缺乏、原创能力不强又是摆在银行业面前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中国银行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据有关部门日前组织的业务创新与竞争力情况调查显示,16家中资商业银行中,有9家银行认为“专业人才缺乏”是阻碍银行自身创新业务发展的第一或第二重要的因素。从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来看,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产业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在为数不多的实际创新活动中,无法对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反应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使得我国银行业创新缺乏主动性、原创性和持续性。亦即是说,创新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这是更大的风险。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说:“创新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言简意赅,意味无穷。对“利差高”的风险,我们切莫等闲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