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热点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打破金融业务壁垒 实现金融交叉创新
    引导“预期”还是要提到格林斯潘
    投资者进入股市须先学会规避风险
    投资低效是当前经济治理关键
    工资收入过低 导致护士严重短缺
    房价上涨或有轮动效应之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引导“预期”还是要提到格林斯潘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经济是不是在由快变热,上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的数据,以及周五证监会出面提示股市风险,给出了一个温和的答案,再继续争论目前经济的冷热问题有些不合时宜了。股市周一的表现是新措施的读本,再做过多的解读显然多余。

      不过,是不是单一的手段就能完全解决经济中的问题,笔者以为还不可以。那些过剩的流动性怎么办?没有完全调整到位的结构性矛盾还存在怎么办?百姓投资出路问题又怎么解决?目前还尚属棘手的这些问题,我们依然面临作出选择和回答。

      在一周以前,“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说中国的股市声音“嘈杂”,评论认为噪音太多,的确如此,从今年初开始,舆论就十分偏爱股市,说好话的、说泡沫的、说估值高了、说大牛市降临的都有,如果说说法陈杂或逻辑混乱也不为过,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只做不说过于寂寞,以致巧言善辩各自推陈出新,观点看法五花八门。到底还是那些早就预言股市泡沫者,如今更加找到自信了,中国股市能否在温和的环境下继续冲向高位还需观察,不过笔者以为是不是单单泡沫引发的此轮行情,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中国经济不同于过去,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各种计划,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的认识越来越实际,不再是远景而是改善生存的途径。年初时藏富于民的呼声甚高,以往宏观经济给定的框架,是否能够容纳13亿人致富的冲动、财富增长的速度,从结果来看我们并没有完全准备好。现在这个命题已经显现出它的哲学含义,怎样正确看待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给定新的框架,我们下一步会不会还是在意外中选择调控办法?不能从容也不会镇定自若去驾驭不断变化的经济?

      就像目前我们用羊群心态来解释股指不断攀升一样,如果只是提醒投资者注意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就可以解决股市风险问题,那么,股市的问题反倒单纯了。《香港经济导报》的每周观察近日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认为现在内地之所以房市和股市持续高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的储蓄通过这两个市场迅速转化为投资,人们的财产形态正在发生从现金向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转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进入经济上行通道,与以往人们有钱就往银行里存的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和结构的巨大变化,甚至正在改变宏观基本面固有状态。对于这些变化很多人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现在在透支未来,也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是处于一个内在活力的爆发期。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两种观点已不完全是一般看法的争论了。看法相左会产生两种预期,而预期好坏又会对经济产生总量增长或下降的直接影响。两种预期一旦进入决策必然导致政策的模糊,也必然带来调控效果的不确定,也就是为何房地产价格越调越高,股市早在3月份有很多人看到风险在聚集却可以继续上涨。预期———早在凯恩斯时代就被用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发展向好或向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们在不断修正调控措施,抓住了好的预期将事半功倍,反之则亦然。只是,预期产生的推动力巨大也最难以琢磨,格林斯潘刚上任时固执要加息,主动刺破泡沫导致股指一泻千里,他的行为激发了投资者坏的预期,结果重重地打击了美国经济,也给后来的格老谨慎行事留下了烙印。

      那些成功调控经济的人们,也正是抓住预期的可变性,不断发现能改变人们的预期,或者推迟实现人们预期的种种办法。像格林斯潘后期采取的不断小步运动:频繁地升息或降息,巧妙引导美国经济避开陷入紧缩和过度扩张的困局。他的经验告诉人们,预期好坏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调控预期时永远以不变应万变的逻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