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最近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比国外高14倍,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尽管多家内地银行先后上市,但整个银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并未有根本的好转,银行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与之相伴的惊人存贷款利差。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去年曾在一个会议上透露,国际上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目前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而中国商业银行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相当多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还不到10%。可见,两者差距非常大。
存贷利差之所以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缘于中国的利率受到管制。长期以来,国内银行存款利率设有上限、贷款利率设有下限,银行业事实上处于价格的半垄断状态。银行躺着就能轻轻松松赚钱,哪还有动力去改进服务,向更高业务拓展。
除此外,中国银行吃利差还有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因素,这就是长期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成熟,直接融资比重过小,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使得银行想不吃利差都不行。据统计,中国企业融资中有90%是向银行贷款的,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30%。再加上中国居民投资渠道过窄,有钱也只有把它存入银行。
金融资源存在的这种结构失衡的问题,资金过多集中在银行,容易使金融风险集中,不利于金融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银行过分依赖存贷利差问题,必须分流银行的资金,减少存贷款规模。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中间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现在看来,出路只有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截至目前,沪深股市总值已破15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一半。两市总的开户数也已超过9000万户。今年一季度,从银行流入股市的资金就达数百亿。特别是自2006年5月新股发行开闸以来,到年底,企业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已超过1600亿元。可以说,储蓄增速的减少以及股市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正帮助资金源源不断直接流入企业,部分取代了以往从银行贷款的方式。
完整的资本市场还包括债券市场。相对于股市,长期来我们对发展债市更加谨慎,不敢放开,原因主要还是怕乱。其实对企业债券来说,如果企业基本面比较好就让其发债,利息甚至可以不限制。投资者看好,利息低也会买;企业基本面不好,利息高投资者也不买。可喜的是,去年企业发债也开始有起色。2006年企业债券的发行总额首度超过千亿,达到101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5%。不过,目前企业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还非常小,去年的发行规模仅占债市发行总量的1.7%。这也意味着,企业债券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发展,企业直接融资也在提速,但资本市场也面临若干影响发展的挑战:一是相对于国外,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仅较小而且结构更不合理,应该建立包括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特别是效率有待提高;三是市场主体或参与者实力较差。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治理水平跟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券商的综合实力也较差,机构投资者则存在较多的问题;四是法制和诚信环境差、监管体制不健全。
现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了。若内地银行还只是倚赖于存贷业务,靠吃利差为生,可以肯定,是竞争不过人家的,要想同外资银行在家门口一较高下,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而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品种,加大储蓄分流,加快企业直接融资的速度,则可从外围“迫使”银行减少吃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