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T1:上证风云榜
  • T2:上证风云榜
  • T3:上证风云榜
  • T4:上证风云榜
  • T5:上证风云榜
  • T6:上证风云榜
  • T7:上证风云榜
  • T8:上证风云榜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指南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商学院
    盈利起点: 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大企业病”遭遇成本短板
    小心“肥胖的辉煌”
    福特:以减法“归核”
    ■商学院链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福特:以减法“归核”
    2007年05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做大做强”一度是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出于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等考虑而力推的成长之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企业又纷纷由多元化扩张向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回归。“瘦身”战略成为企业主营业务“归核化”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并购、分拆、重组和剥离四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恐龙逐渐意识到,只有把公司的主业经营重点归拢到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突出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才能真正地提升利润空间。

      □本报记者 吴琼

      

      尽管福特汽车上下正在努力将这家百年企业带出泥潭,但资本市场的人士却众说纷纭。因为福特汽车此次陷入的绝非单个汽车业的危机,而是整个底特律汽车业的危机。

      2006年,福特汽车创下百年来最高亏损额:亏损高达127亿美元;其销售额为1601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下降超过9%。按照其销量计算,每售车一辆,福特汽车就亏损1925美元。这一利空消息出台后,福特汽车宣布将加快重组步伐。

      成也扩张 败也扩张

      回顾历史,在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销量排名中,福特汽车居后也曾出现过。上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曾位居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最后一位,每月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但经过亨利二世的大手笔重组后,福特汽车终于起死回生:1947年利润超过6400万美元;1950年继续乘胜追击,借助于重新设计的1949福特车的热卖,利润跃居2.58亿美元。

      这一盛况持续到20世纪末期。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福特汽车在大举海外扩张中饱尝胜利果实。其时,福特汽车与大批国际汽车公司合作,分别在日本、巴西、阿根廷、葡萄牙、韩国、印度设厂生产销售;终于在1999年,福特汽车到达史上最高峰———其利润超过90亿美元。这一业绩也是当时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和丰田汽车三家利润的总和。

      但好景不长,在胜利的喜悦中,福特汽车慢慢偏离了汽车业的轨迹,犯上了华尔街赶时髦的通病。这一点在1999年杰奎斯·纳撒任命为福特新CEO后尤为明显。纳撒作出的重大决策中,除了耗资上百亿美元于豪华品牌沃尔沃及陆虎身上(大部分品牌成了日后拖累福特汽车的罪魁祸首);还开始投资于热极一时的因特网公司、循环利用废料上。

      这一扩张之举,使得2001年福特汽车从天堂跌至地狱:亏损额达54.5亿美元、公司债务为1660亿美元、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忠诚度节节下滑。2006年,福特汽车亏损高达127亿美元。一度,华尔街认为福特汽车快撑不下去了。但强硬的比尔聘请了飞机业内的铁腕人物———艾伦·穆拉利,后者开始了关闭工厂、裁员、出售资产的瘦身重组计划,以拯救陷入资金困境和经营困境的福特汽车。

      全面推出重组战略

      “福特汽车全球重组的几个方向是:调整公司资产以获取足够现金、止住流血的部位、调整过剩的产能、集中精力于重要业务上。”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桢表示,“目前‘前进计划’(重组计划)仍在进行中,我们欧洲和亚洲的业务都运作良好,预计2009年北美业务也将实现盈利。”

      其一:卖掉非核心资产,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的非核心资产多被贴上售出的标签。2007年3月13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以9.25亿美元正式出售自己著名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据传,阿斯顿·马丁的售价仅为福特汽车首次叫卖价的一半。

      2007年3月,福特汽车宣布﹐已同意将下属的Automobile Protection Corp出售给由Stone Point Capital LLC管理的私营证券投资基金Trident IV L.P。

      事实上,在穆拉利就任前,福特汽车已经以56亿美元的价格售出其盈利最丰厚的部门———赫兹公司。

      此外,福特汽车还以工厂作抵押,融资234亿美元用于重组及弥补至2009年的亏损。如此一来,福特汽车基本上拥了足够的现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和必要的投入。

      其二,关掉不必要的工厂,提高产能利用率。生产力过剩是美国汽车厂商的通病。一些年产能8000万辆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工厂,实际产量只有6000万辆。大量库存迫使汽车厂商降价数百万美元来拉动销售。福特汽车亦不能幸免。

      福特汽车北美产能是按照高峰期产能设计的,由于北美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放慢(目前北美整体汽车需求为400万辆)、日本汽车竞争力加强,福特汽车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如果按照以前规划产能生产,势必出现大规模的积压。因此,福特汽车在关闭闲置工厂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裁员。

      在福特汽车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显示:福特汽车计划在2012年前关闭14家工厂、裁员3万人。关闭这些工厂后,2008年福特汽车北美汽车产量将减少120万台,即减少26%。据了解,福特汽车已有3.8万名工人签署了买断和提早退休协议,1.4万名公司白领被裁员。

      其三,福特汽车需要研究产品生产规划,重振销售业绩。在过去100余年来,福特汽车更多依赖于单一产品维持公司,如最初的T型车、上世纪60年代的野马牌汽车、80年代的Taurus,近年来的SUV和F系列皮卡。但过于集中的产品结构也导致了巨大的风险, 为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目前福特汽车在欧洲研发出的几款轿车崭露头角———蒙迪欧、福克斯轿车。

      其四,进行组织架构重组。福特汽车有较为复杂的管理结构,自比尔·福特2001年任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至今,曾安排了4个不同主管负责欧洲业务、3位主管负责北美和产品开发业务。

      目前看来,至少在今年一季度,福特汽车的重组已经初步显示出成绩。至于未来,福特汽车能否再度柳暗花明,则有待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