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以自由看待发展
    以能源的名义 期待恢复夏时制
    不惜代价争漂亮的社会理性
    应有国民住房法案 明确政府责任义务
    别把国学变成厚黑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惜代价争漂亮的社会理性
    2007年05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陈宇峰

      经济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早稻田大学21COE-GLOPE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

      ———“漫走在早稻田”之五

      “日本女孩,漂亮吗?”

      这是我来日本后一位学生给我提的问题,不过真的引起我对街头日本女孩关注的,是另一位美女朋友的相同提问和辩解。她说,在某种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关注美女,这当然是出于女人的嫉妒心理,另外,多看美女的确也很养颜。我在日本呆的越长,就有越多朋友向我询问类似的问题。对此该有怎样经济学视野的分析呢?

      说实在的,来东京之前,我对日本女孩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东京爱情故事》(Tokyo Love Story)女主角赤名梨香(Akana Nasiko)这一甜美形象上。这部由日本著名漫画家柴门文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视剧,与《血凝》、《悠长假期》等当年引得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中的女主角一起,成了国人心目中最为经典的日本女孩形象。不过,到了东京,对日本社会文化有更多直面的机会后,我发现,当初对日本女孩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因为在东京,你难得一见那种甜甜的、一脸可爱的漂亮女孩,每天所见的,都是那些精心粉饰、刻意打扮的女孩。

      稍微懂得一些统计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容貌和才智等禀赋水平都满足于自然的正态分布这一规律。“美貌”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先是平均值,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女性的平均相貌,是美女判断的首要指标。再是标准差,表示相貌波动程度。如果平均值很高,但标准差很大,那么我们也只能说“一般而已”。最佳的统计水平应该是平均值很高,标准差很低。

      多方面证据显示,中日两国美女平均值差不多,只是在标准差方面日本要比中国小一些而已。我曾专门做过小测试:问中国人,能不能马上凭相貌从中国人群中辨认出日本人;问日本人,能不能从日本人群中凭相貌辨认出中国人。结果很不理想。一半的准确率都达不到,可见中国人和日本人并不具有非常明显的视觉特征,两国女孩相貌类同。

      但是,为什么中国女孩和日本女孩在视觉印象上会有很大差异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除了上述仅通过影视这个大有疑问的样本选择外,还有视觉美女与真实美女的分布问题。在日本,一般女孩的饰品、衣服非常昂贵,唯独化妆品相对低廉,这种价格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日本女孩“全民化妆”的市场需要。中国则相反,化妆品昂价衣物饰品相对低廉。由于化不化妆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女孩在容貌上的标准差有了人工修正的差异。大量“人工美女”的出现,使得日本女孩容貌之间的标准差人为地减少了,给看惯了身边这些平均值差异不大的中国女孩的中国男人造成错觉。而化不化妆对女孩的“视觉容貌”影响之大,坊间络绎不绝的笑话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我们似乎可得出一个结论:竞争出美女。正是日本社会中对婚后女人的巨大生活压力,为了获得一个丰衣足食的家庭,她们不顾一切地为容貌事前投资。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婚姻制度中有个非常特别的风俗习惯:一般女子结婚以后,就在家里安心照顾丈夫,抚育小孩,而不再出去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婚后家庭制度安排。无论是事前的制度环境,还是事后的治理结构,都产生了对应的激励变化。女孩为了找到一个好男人就会绞尽脑汁好好打扮,把最美丽一刻的信号传递那些条件不错的男人。所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日本女孩的浓妆淡抹,还有一脸天真般的日本式微笑。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遗漏:希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朝一日能被某个导演或者大街上的星探相中,实现“麻雀变凤凰飞上枝头”的梦想。日本演艺圈新陈代谢的速度实在惊人。

      我这样解释日本美女,不知道我的学生以及那位美女朋友对此是否满意?这其实是社会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大的一个生动侧面。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肩上都承载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身上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加重。男人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而女人呢?则不惜代价为“漂亮”投资,向那些优秀的男人传递青春无敌的“信号”。不可否认,现在的女孩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时尚了。但不知道,这种竞争的副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正的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呢?

      这个问题就留给那些对此有兴趣的经济学家们吧。

      我只想再唠叨一句,我们往往将商业竞争的功利性视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其实,从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就苦苦告诫世人,理性本身并没有坏处,只要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存在外部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理性反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的创新性认识,构建了两百年前英国“日不落”"帝国崛起的思想基础。但显然,我们还无法脱离在情感或者意识形态上的束缚,但也提不出更好的理论依据来反驳这些理性的普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