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时下是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不但国内的股民关心,纷纷打探有什么背景;而且连海外的投资机构也摩拳擦掌,大声疾呼赶快治一治“发疯”的股市。某日读报,“海外六大机构吁请监管当局动用行政手段”的标题跃入眼帘,心头猛地一怔:他们怎么也这么热心?!看来,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境内海外已形成“共识”。
然而,同中有异。怎么来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各有所思。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口号式教育并不能解决真正问题。我以为这是在监管第一线的实干家的务实之说。
口号式教育并不能解决真正问题,个中缘由很浅显,因为它不动脑筋,不花力气,“以不变应万变”,结果自然于事无补。而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远不是“不变”的问题。按照刘啸东的说法,这一轮行情来得快、涨得猛,远远超过一般人乃至机构投资者的想象,整个业界准备不足,无论从硬件配备还是思想意识都重视不够。到了5月份以后,沪深股市的交易量越来越大,每天超过2000个亿,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却在逐渐减少,每天的交易额有近90%来自散户。市场正在变成“散户主导”的市场。这些都是新问题,是过去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不能用老办法,更不能用“口号式教育”的懒办法。
平心而论,现在的投资者群体已经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不一的群体。其中不乏把S、ST以及带星号的ST股票看成是“黄金股”的股民,也不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天天早上就读报看电视的投资者。前些日子,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敏感数据推迟几小时播发,便在投资者中引起阵阵“骚动”,对国家经济数据的强烈关注,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国民投资心态的理性转向。即使在新股民中,似乎亦是如此,其中虽有不懂证券市场ABC、认为买进股票就能发财的的盲动者,但更多的是权衡再三、三思而后行的理性人。深交所前些日子发布的统计数据,就揭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约有340万股民在今年以来清空了深圳A股账户,或是新开户后并没有交易股票。这些在场外观望的投资者人数,大约相当于场内投资者的三成,或是今年以来新开户人数的80%。这些数据显示了两个“出乎意料”:一是部分A股投资者的谨慎程度远比大众所意识到的要强烈得多。二是在场外观望的资金(和投资者人数)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多。所以,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有的放矢,真正把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作为一件实事来抓,抓准、抓好、抓实。
如此之说,是不是把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搞得玄而又玄呢?非也。其间,有不少共通的东西是可供借鉴的。刘啸东说,投资者教育的对象不应简单视为投资者,广义上是对整个业界的教育,法院要了解资本市场常识才能判案,管理层也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他又说,广大投资者在进入市场前一定要想明白三个问题:风险在哪里?自己能否承受?如何规避风险?无论是否有人提醒,在投资前也要在心中问问自己。他还建议营业部人员不管多忙,都要对来开户的人问4个问题:是否有过股票投资经验?能承受多大风险?资金是不是借来的?是不是养老钱?等等,把这些看来琐碎而细小的事情做好了,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树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不是打压股市,也不是把一些投资者拒之门外,而是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把相当一部分只有工资意识、储户意识的国民培养成具有资产意识的理性投资者。于国于民,这都是功德无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