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
    洒脱一介小民 卓然大众经济学家
    两个博弈论学家 之间的战争
    推进中美贸易互利共赢
    ■多声道
    中欧生态农业商战:慎引外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欧生态农业商战:慎引外资
    2007年05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雨霞

      

      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德国,生态食品常常供不应求。生态食品招人喜欢,商家自然会广开采购门路。因此,在超市货架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来自非洲、南美洲的蔬菜和水果。而紧俏季节,其价格也会走高。今年一月,来自非洲肯尼亚的四季豆居然卖到将近8欧元一公斤。饶是这样,还是常常有些品种脱销。

      生态食品这么好销,对生态农业来说,是个好机会。为此,一些精明的国际资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那么,中国该怎样把握好这个机会呢?我觉得,发展生态农业,应当尽量利用内资,慎重引用外资,理由如下。

      一、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资本短缺。与以往不同,引进外资的战略,需要调整为更好地使用手中的现有资本———事实上,在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之后,中国这些年颇积攒了一笔钱,这些钱正需要好的项目出路。

      二、国家以及民间把闲钱投于生态农业,反哺环境,反哺农民,帮助提高农业作业人员的劳动待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再说,绿色金矿前景看好,风险小,社会效益好,有利于环境保护以及和谐公平的社会建设。

      三、生态农业的种植和生长,高科技含量甚少,在这个领域,最原始的与最先进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资本介入的技术门槛较低。农民最需要钱的地方,是按照城市或者西方的文化习惯,妥善处理和使用某些肥料以免消费者生食致病,改善居住和作业环境,以及将农产品及时运送上市。

      四、中国在经济操作上,有一个特色,已经为外国投资者所熟悉:中国爱惜国际名声,拿出来吸引外资的项目,一般有丰厚的回报,即使有什么不测因素,国家也可能会不惜代价,让这些项目成功。高收入低风险,是每个投资者求之不得的。其实,技术难度小而胜券较大的项目,何不留一些给内资?

      五、必须设置外资进入的条件,比如:负责打开国际销路,必须保障农民福利,不得毁坏自然景观,不得盲目使用大型农机具从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享受国家给予小农户的各种免税优惠政策等等。

      如果为了抓住“生态食品相对短缺”的机会,跻身西方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中国可以临时打出“产地”这张王牌,这是因为生态食品的认证,在短期内或有困难,而市场机遇的时间差有限,再者,虽然中国环境问题严重,不过那些偏僻的地方往往风景优美,而人们穷得买不起农药和化肥,这个事实,无意中为“生态”这两个字提供了“背书”。

      另外,若农民自己有兴趣生产生态食品,建议国家给予金融、农业保险、技术、培训、销售渠道和质量认证等全方位的支持。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私有化比工业界彻底得多,这其实值得推敲。如果地方政府囿于财力,不能公平而且有效地支持每一家农户,那么,应允许或鼓励农民成立股份制的经济合作形式。这不是提倡开历史倒车,而是希望多种合作和经营方式存在,以灵活适应市场需要,提供快速应变服务。

      如能做好运输和保鲜,并把好出口检疫检验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生态农业产品能够迅速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并确立绿色声誉。

      不过,欧洲不可能让自己在粮食上过分依赖中国,他们的战略一定是立足本土,如果生态食品的需求弹性降低,也就是说,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政府哪怕贴钱给农民,也会从数量上保证国内供应,那种国内无法生产的东西,或者可有可无的东西,会从东欧、南欧、南美和非洲进口,以弥补不足———尽管这些国家多数都不发达,不构成什么大威胁,但西欧仍要考虑分散风险。建议国内不要早早地打起价格战,免得徒劳自伤。

      总之,不要过多寄希望于外资和外销。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属于生命线一类的产品,各国都有保护政策,进口的绿色食品,属于需求弹性大的商品,数量不会大到冲击本国固有的饮食习惯的程度,至多只是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生态食品应该立足于本国市场,其生产不能轻易拱手让给外资掌控。

      最后,对于转基因食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先不要急着开绿灯。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欧洲与美国,持不同的立场,区别到底如何,暂时不好下定论。不过,经常出国的人不妨比比普通的欧洲人与美国人的身材,或许多少能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