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指南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外资速购好资产 只在刷新“强者更强”的纪录
    货币政策没有必要刻意调控股票市场
    学费高的现状 没有必要回避
    ATM机取款上限升至2万尚需配套措施
    扩大消费不能急功近利
    国内私人银行市场“领地”亟待“开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学费高的现状 没有必要回避
    2007年05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余召梅

      

      5月21日上午,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表示,自2000年以后一直到去年秋季,高校学费的总体标准是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将来也不会因为物价上涨来提高收费标准。

      高校学费上涨有多快,人们凭感觉都能知晓。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说,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

      人们对大学学费的快速上涨颇有微辞,但是,教育部却避开学费上涨问题,只提收费标准而不提实际学费本身,这一细节颇值得玩味。

      把落脚点放在收费标准上实际上回避了学费上涨问题,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收费标准没有提高并不代表学费没有提高,只提收费标准而对实际收费情况避而不谈,等于是在回避实质性问题,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费过高的实际状况并非教育部提升标准导致的,因为标准一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教育部似乎一下子就得到了解脱。

      然而,并没有这么容易的事。1996年,国家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表示,教育部曾经对各地高校的年均日常的运行经费进行过充分调研,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

      这一收费标准基本延续到了现在,但现实是,几乎所有大学的实际收费都远远高于3500元,这种巨大差距至少暴露出有关部门在教育收费监管方面所存在的一定程度的不作为,这一不作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这种文字游戏可能掩盖目前高校收费过高和民众教育负担过重的状况,使决策层忽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育收费增长过快的状况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比推卸责任更有意义。毕竟,现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使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25%的设计比例真正得到落实。这无疑是民众最渴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