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一则令人感到苦涩的笑话。在某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答“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什么叫“思考”。
教育的实质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企业家特殊的职能,要求其必须具备有区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的学校从来不教这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都是与实践和能力分离的知识。结果,我们不会用思考直接驾驭自己的能力提升、行为优化与实践创造,只会把自己被动地交给价值冲突耦合成的无数信息(经验、案例、理论……),把企业被动地交给市场裁决。企业家们一天到晚对企业和员工说“要这要那”,却从未问过自己“我”究竟是谁?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那么,引导企业家怎样思考的这道窄门究竟该是什么呢?
2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9月26日发布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国落后印度11位排名54。而时隔不到一个月, 10月21日哈佛全球商业竞争力排名推出,中国更被置于落后印度37位的第64名。两个权威机构的排名招致不少国人非议。我们很容易在广场宽阔、城市漂亮、GDP高位、经济增长快速上获得满足,但是,在创新能力、商业环境、金融市场、教育、吏治、环保等一系列指标上,我们明显落后。排名固然有其本身的弱点,但是两次权威排行榜结论类似,足以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中国企业家将何去何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1950-1980)中,涌现了大批世界级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井深大、堤义明等,以及一批享誉世界的品牌如松下、丰田、索尼、尼康、富士、三菱重工、日立等,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26年,至今却鲜有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全球华人拥有的财富总和已远远超过了全球犹太人的财富总和,但是犹太人中早已拥有了众多巨型企业。可是,世所公认的华资巨型企业、华人大企业家在哪里呢?
一定是某个基本面出了大问题,或者出了一个基本错误。我们暂且放下对宏观环境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反思,而从企业经营的微观视角,透视中国企业家的思维,以求寻找部分答案。美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说:“对现在无知和对过去无知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对我们无知到何种程度的无知却不可原谅”。
3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成长。优秀企业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具有创造性思维。创业难,难就难在创新和变革这一关,谁能迈得过去,成功之门就会为谁打开。在创业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思维方法是否对头,是创造活动成败的关键。而一定的思维方法一旦形成,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种思维“框架”,对人们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作用,引导人们对外界的信息去选择、过滤、吸收、加工处理,形成结论。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能帮助企业家发现真实,开阔思路,增强思维的敏感性,提高思维的效率。有的企业家为什么总是成功?就是在他的脑子里有一种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基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在一个度数里无成见地去感觉和行事,而这,是一个领袖级企业家最重要、最根本的能力。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思维方法,只不过是否自觉,是否科学而已。用Charles Handy的话说是,人们心里都有一些“未曾表达、未加梳理,但却根深蒂固的组织模式”。获得这些模式的地方可能是他们有生以来参与的第一个组织,比如学校、军队或家庭,或者,也可能是他们早年看过的书籍和电影。这些经历让人们了解到什么是权威、怎样待人接物以及怎样自我表现。有形的束缚易挣脱,无形的牵挂系一生。错误的思维方式是最强大的力量,它会有惯性,驱使企业和企业家往明知错误的方向走。
4
在上述中国民营企业与企业家成长严重不足的问题背后,凸显的是企业家的思维出现了问题: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处理问题,许多企业家思维片面与幼稚,感性而非理性,感觉而非量化,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由此建立在经验感觉基础上的决策与制度,往往导致经营结果的随机。而这正是我们企业和企业家的软肋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过去这么多年,一个重大的误区那就是我们常常谈论的上市、融资,追寻人才,或者科技创新等等,原来这些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生存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能保证你的成功,这些要素要产生价值,必须完全服从一个能够符合行业本质的战略思维,否则,这些要素更有可能让你迅速沉沦。正因为企业家深陷传统的思维误区,中国的民营企业一般都很短命,中国也就出不了大的企业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内部环境也要发生改变,变化就会带来问题,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做而是怎么想。中国企业家真想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就非得破除以往的惯性思维不可,否则永远忝居人后。
比尔·盖茨说过:“你的思维,决定你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