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外汇储备信息应该更透明一些
    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11倍于贪污
    工资落后于经济增长有违世界潮流
    央行在主动谋求货币政策变革
    因监管不力造成损失政府理应埋单
    多管齐下发展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业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汇储备信息应该更透明一些
    2007年05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马红漫

      

      尽管尚未正式挂牌成立,但据称将掌控2000亿美元至2500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还是快于市场预期“下水”了,并将首单30亿美元投向了海外公司IPO项目。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因其负责巨额外汇储备资金投资而为各界所关注。目前因外汇占款持续增加而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业已成为央行被动投放流动性的体制之源。而由此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决策、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外汇投资公司的组建,意味着目前由外汇占款到央行流动性投放的渠道将随之隔断,这势必会对目前社会资金供给状况造成体制性影响。正因为此,事关该公司的任何筹建细节,包括融资方式、融资步骤、投资规模、投资去向等等一直都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从外汇投资公司的第一笔对外投资来看,其投资行为的透明度远未达到公众期待。在外汇投资公司各项政策和监管体系尚付诸阙如的情况下,30亿美元的投资就已经出手,因此该笔投资是否经过合理测算,以及投资后的监管制度、对于投资人的考核管理都可能会存在疑问。

      其实类似的疑问早在4月份就曾经出现过。4月11日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中,外汇储备增长了1357亿美元,其中465亿为贸易顺差、159亿美元为FDI。至于剩余的733亿新增外储,市场一直无法说明确切的出处。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出现井喷,规模增长幅度之大令人惊讶,而导致规模激增的原因更是引发了各界强烈争论。

      正是这没有来由的733亿美元引发了各界猜疑。其中,认为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热钱”说成为主流。由此,金融学者与外管局官员轮番上阵,对于“热钱”流入渠道的检讨、对于“热钱”流入监管强化的呼吁、对于地下钱庄管理担忧、对于人民币升值速度和方式的批评与建议等言论一直不绝于耳。

      然而,一切猜测与忙碌最终证明都只是在摆“乌龙”。在诸多猜测和政策建议均已发布并对市场产生影响之后,某权威人士却透过媒体表示,在733亿美元新增外储中,约600亿美元为企业海外融资结汇、金融机构外汇盈余和外汇利润结汇、进出口企业远期结汇。扣除这一部分增长之后,显然不明资金结汇比例并不高。这样的结果让众多权威的分析人士大跌眼镜,而该权威人士透露该消息时,已是4月25日。

      事实上,外储数据的重要意义早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经济数据范畴。这一数据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事关重大的数据,有关部门一直只是给出总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资产组合和经营绩效一直仿若国家机密一般。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研究学者,都很难了解外汇储备的规模变动究竟是何原因。

      外汇储备的资金来源与运作公开透明具备现实的体制合理性。外汇储备的最本源的资金来源是基于我国强制结汇的制度安排之下,境内企业与居民把外汇资金存放到央行的行为。因此外汇储备名义上归央行管理,在实质上则属于央行对居民和企业的负债。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储的运用理当向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债权人保持公开、透明。笔者认为,关于外储公开的数据至少应该能够解释如下疑问:持续的增加并屡创新高的外汇储备规模,究竟有多少是因为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结果?有多少是因为管理部门保值增值运作成功而获得的资产增值?又有多少是因为所谓的“热钱”涌入所引发的?

      其实从外汇投资公司的名称命名来看,有关管理部门也试图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设置该机构承担的外储管理职能。但是既然命名为“公司”,也就表明要依据企业运作机制来管理、考核该机构。如果外储的增减数据原因都无法为外界所掌握,自然也就很难对该公司的保值增值工作是否富有效率、业绩是否优秀、管理人员是否称职等进行有效的监管了。

      外部监管失灵往往会导致权力滥用与风险积聚的可能性大增。从既往案例来看,中航油和国储局因为类似的治理缺陷所造成的操作失误,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经济利益巨额损失,已然成了外储管理必须要借鉴的先例。学费已经付出,其间的教训应当由后来人认真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