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热点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调控政策何以会被误读
    反导: 美俄危险的军火游戏
    谁给了银行 付费免排队之权
    中国慈善精神被绑架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给了银行 付费免排队之权
    2007年05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胡晓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银行仅仅发挥着支配和调节资金流动方向的功能,本质上就是一个中介服务者。银行的产品在所有权上并非完全是银行自有的私人品,岂能由银行自我经营?一个备受争议的所谓“妙招”,透露的是某些国有经营机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保护的影响下所养成的“懒惰病”,他们不懂得如何在新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还一味地套用曾经的那些不合适宜的做法。

      或许是股市异常火爆的缘故吧,近日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量剧增,以至于办理一次业务至少要排队等候达数小时之久。一些银行于是想出了付费免排队的“妙招”。撇开其他因素不谈,这一招似乎是需求大于供给条件下的必然结果,理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仔细思考后,却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上看,私人商品具有价格上的排他性和生产上的竞争性。此时,私人商品价格将因供求力量变化而变化,是符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但排队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呢?似乎经典理论未曾论述过。这里,我们就需要从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来分析了。一方面,银行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投资场所,银行的产品就是居民暂时让渡流动性的现金,因此,居民是银行经营产品的生产者。另一方面,银行将自身持有的资金贷出以获得利差,获得资金的贷款方是银行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此时,银行仅仅发挥着支配和调节资金流动方向的功能,本质上就是一个中介服务者,这与餐馆经营者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由此来看,银行的产品在所有权上并非完全是银行自有的私人品。既然不是私人品,那么因供求失衡所产生的排队,岂能由银行自我经营?

      或许有人会说,在排队等候的人中,一些人或许有其他急事要办,他们通过自愿付费得到优先权属于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不算违背市场规律。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正如前面的分析结论,如果银行经营的产品具有公共品属性的话,那么银行解决排队难题的能力就涉及了消费者享有的公共资源数量。如果某些人通过高额付费而获得优先权,实质就等同于愿意出钱的人可以挤占他人使用的公共资源的数量。当然,这一交易也并非就一定不能达成,但前提是付费免排队者与未付费持久等候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利用转移机制,即把付费者付出的费用部分返回给那些持久等候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际交易双方的利益对称,但银行绝不是交易中的一方,它甚至应该为不能有效解决排队难题而自责。比如,酒店禁止吸烟,但酒店经营者对抽烟者却不具罚款权力,因为酒店经营者不能把公共空间转化为自身可以经营和获取收益的产品。

      既然付费免排队的理论逻辑不成立,那么,它在实践中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银行解决排队难题能力的提高,维持甚至助长经营低效率的局面。这一点在国外银行大举进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中国银行业竞争力不高的现实。二是扭曲市场机制,甚至产生诱发市场的非稳定性。比如,为了获得免排队的货币收益,会不会滋生出一批专门从事“排队业务”的经营者呢?假如真的出现这样的群体,那么,谁来管制呢?银行?显然行不通,因为它是造成扭曲的始作俑者,其经营“排队业务”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怀疑的。甚至,偏激的人会武断地认为这种“排队业务”就是银行自己制造出来的。进一步分析,政府也无法管制。且不论政府实施管制的成本会有多高,仅就此种管制合法性就难以找到任何依据。

      由上述分析可知,付费免排队是非常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但即便如此,它却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出现了,甚至还有人为其大唱赞歌。这不由得引发我们更多的深思:为什么这些明显不合理的做法却能够制度化?

      一个备受争议的所谓“妙招”,透露的是某些国有经营机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保护的影响下所养成的“懒惰病”,他们不懂得如何在新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还一味地套用曾经的那些不合适宜的做法。其实,银行排队等候也并非最近才有的事情,笔者几年前在银行办理个人业务时,等候的时间平均也在1.5个小时以上。当时,我就痛感国有银行的低效率。只是近来随着个人信贷业务量增加而一些银行却并没有相应增加人员配备和服务窗口,排队等候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不能不说,某些国有银行非常缺乏对自我身份的反省,依然主观地把自己定位在“舍我无他”的垄断性地位。时间不多了,在服务功能缺失的前提下,他们将拿什么与国外同行竞争者一争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