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人生从头再来?
    远望波茨坦“磨坊” 近看杭州一“角落”
    为了人类生存空间更为宽阔
    独立思考从鼓励孩子提问开始
    自建渠道模式的“奥卡姆剃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自建渠道模式的“奥卡姆剃刀”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蔡 立

      深远顾问机构管理咨询顾问

      近期,与沪深股市全民性亢奋相随的,还有企业界营销渠道的一片“锣鼓喧天”:继娃哈哈宗庆后以渠道为筹码与达能展开一场“民族品牌保卫战”之后,“五一”期间家电大卖场着了魔似地竞开旗舰店;百丽鞋业正全力冲刺香港股市,有望取代“美苏(国美、苏宁)”成为国内最大零售商;戴尔电脑破天荒地从单一直销模式向专卖店模式同步展开;美的、创维、格兰仕、格力等家电企业则纷纷开设了专卖店。

      大品牌撇开连锁大卖场自建渠道,似乎是在进行着一场渠道模式的战争。

      此前,国内营销渠道模式曾经历了三次大转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传统的国营批发站让位于以民营为主的个体经营者,催生了草根经销商;九十年代末期,国有百货商场经营模式让位于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等民营资本和以沃尔玛、家乐福等为代表的国际渠道资本,实现了第二次转型;第三次转型则是直销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为互联网和数据库等延伸性渠道模式。其间,家电连锁大卖场强势崛起,并采取类金融、非主营业务、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自建品牌等方式滚动经营发展,边发展边“压榨”供应商,经不起资本“剥削”的厂家终于催生了行业范围内的四次“革命”。

      转型也好,“革命”也罢,其背后是国内市场背景和消费结构的演变。

      当今消费结构正呈现出因购买力悬殊而形成的多元化特征,消费结构整体性呈现出层级分化趋势,大体上形成了大众、分众、个众和新贵四个市场的分化。渠道的分化演变最终是由这样的市场和消费结构决定的,舍本逐末,无视市场和消费结构的演变而自建渠道,在这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大约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所以,如果说整体上的营销渠道模式的三次转型,是国内经济发展、市场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那么,家电巨头自建渠道大约也可以算作一种回归。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在他的《M型社会》中,一反传统的橄榄型多元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观念,认为处于消费主体的中产阶层整体上呈现出 “趋优消费”和“趋低消费”两种走势,中产阶层荷包不鼓,偶尔也可以买买LV、江诗丹顿,而对于日常用品,则能凑合便凑合,就近渠道购买。抛开大前研一的“中产阶层消失论”是否危言耸听不说,其消费行为分析却越来越被市场所印证,这种消费行为最终导致营销渠道分化为高端、精品卖场和低端、大众消费品卖场。因而,作为强势品牌和高端产品自建精品渠道、增强渠道的产品和品牌体验功能,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只是,国内家电巨头自建营销渠道,大约又只能算是非理性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国美、苏宁等家电大卖场疯狂扩张的“良苦用心”,不过在获取大量现金流以投资高回报产业而已,并未像百思买、电路城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健康度和成熟低正是这个阶段国内家电连锁卖场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家电制造企业丧失渠道话语权,正是自身酿下的苦果:产品线被无限延伸却并未形成区隔,产品和品牌价值无法满足市场要求,众厂家步调一致地根据大众消费模式展开同质恶性竞争。

      如果众多大品牌出于非理性抗衡而自建渠道,那么可想而知,再一次的渠道“革命”恐怕为时不远。大品牌、强势品牌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避开大卖场而另辟渠道,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与大卖场划清界限,否则,换来的只能是零和游戏。换句话说,厂家渠道建设的着眼点在于经销商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与大卖场及经销商形成齿轮式共赢关系以及关注可持续赢利等等,更为根本的,毕竟还是自身的产品、品牌究竟如何。

      就众多新兴品牌和中低端产品而言,如果一味东施效颦,追随强势品牌与高端产品自建渠道模式,无异于玩火自焚,或者像阿Q那样,到最后革了自己的命。正如一辆货车本用于运货却被用来载人,而轿车却被用来运货,定位的错误无疑将导致低效率和高成本。

      逻辑学家奥卡姆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们现在大约也可以说:如无必要,切勿自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