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人生从头再来?
    远望波茨坦“磨坊” 近看杭州一“角落”
    为了人类生存空间更为宽阔
    独立思考从鼓励孩子提问开始
    自建渠道模式的“奥卡姆剃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远望波茨坦“磨坊” 近看杭州一“角落”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与“波茨坦日”和举世闻名的《波茨坦协定》紧紧连在一起,德国小城波茨坦对中国人并不陌生。毛泽东的导师、岳父杨昌济老先生,曾在其《静观室札记》中记述过十九世纪初发生在波茨坦的一个“经典故事”:

      “德国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时,离宫之前有磨坊,欲登高远览一切景象,为所障碍。德皇厌之,传语磨坊主人曰:‘此房价值几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孰意磨坊主人殊强项,应之曰:‘我之房基,无价值可言’,德皇闻之赫然怒,令人将磨坊毁去。磨坊主人袖手任其拆毁,从容曰:‘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彼竟与德皇构讼。法庭依法判决德皇重将磨坊建筑,并赔偿其损失。德皇为法律屈,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后且与人曰:‘吾国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错,彼竟有胆识毅然判决之,此吾国至可喜之事也。’”

      应当说,威廉一世起初还是相当“文明”的———他并没有以服从“国家建设”需要的名义强令磨坊主无条件搬走。他在这里的“公平交易”,符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只是在磨坊主坚决不卖时,威廉一世才强行拔掉这根“钉子”。不料法院却受理了磨坊主的起诉并判德皇败诉。德皇不仅接受了这个判决,还认错说这是国家的喜事。———这在善良的中国人看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

      杨昌济老先生讲述的这个故事并未讲完。

      数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去世了,小磨坊主继承了磨坊。后来,小磨坊主手头拮据急需用钱,于是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委婉地陈述了那段往事,表明现在急需用钱想把磨坊卖给威廉二世。威廉二世读后十分感慨,回信道:

      亲爱的邻居:

      我怎么忍心让你丢掉这份产业?你应当竭力保住这份产业,并传之子孙,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权之下。这件事与我们国家关系极大,这座磨坊应当长期保留下来,以作为我们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你现在很困难,我十分同情,今赠给你3000马克,以解燃眉之急。

      你亲爱的邻居威廉

      小磨坊主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后,打消了出售磨坊的念头,并且叮嘱儿女们要珍惜这份祖传遗产。这座象征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坊,至今仍矗立在柏林西南40多公里的波茨坦市郊无忧宫(Sanssouci)之旁。

      中德两国的传统背景和现实条件大异,德皇与磨坊主的“经典故事”对当今中国或许不足为训(据武汉大学法学院张里安教授订正:此故事始见于1813年Johann Peter Hebel的故事集,主人公并非威廉,而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波茨坦确有一座“历史磨坊”,1787年拆除,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下令重建。但不论原作还是后人改写,都没有派兵强拆又被法院判赔一节);但此后发生在中国天堂之地的一个关于“角落”的故事,就不尽如此了。

      为着弘扬儒商,胡雪岩的故事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很热闹了一阵。我没读过高阳的大作,也不欣赏胡雪岩。但甲申金秋,却有了个机会在浙江大学朋友的陪同下游访“胡雪岩故居”。院落方方正正的界墙西北,有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小角落被隔了出去,很让人疑惑。浙大的朋友见状便娓娓道来:

      当年,有皇帝御赐“黄马褂”(据说是半件)的胡雪岩在杭州选址造屋,在元宝街购置宅基时遇到一个剃头师傅,死活不肯出让他那开着剃头店的两间矮平房,胡雪岩愿出高价,他便提出“墙有多高,银洋钿也要叠多高”,端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天价”最终轰退了胡雪岩。于是,中国官商第一豪宅的胡宅就因缺那么一个角落而不成“方正”。

      依国人惯性思维,他胡雪岩要“做掉”个剃头师傅还不易如反掌?虽然当时胡雪岩究竟怎么盘算的既不可考也不重要———毕竟,这个角落留了下来。笔者想问的是,倘说德国波茨坦的磨坊是法律公正的象征,那中国杭州的这个角落又象征了什么呢?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1)双方自愿,是交易的前提。胡雪岩与剃头师傅讨价还价不能达成一致,意味着原来的资源配置依然有效,因而无须改变。剃头师傅很幸运地没有成为被拔掉的“钉子户”。人与人之间有自主、平等,才能共处。

      (2)市场社会以法治为基础。保护财产权益历来是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定分止争”。国家只有确保个人财产的“名份”(或曰物权、产权、所有权),才能维系社会的正常和有效运转。

      (3)恃强凌弱为“道德市场”所不耻。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与同仁堂齐名,至今还高悬一块“戒欺”匾牌。诚信,市场社会的道德元气,是尊重个人权益的人格体现。

      ……

      一位德国友人曾对我说:你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是社会市场经济,你们只多了一个“主义”,除此之外,其他都差不多。每忆此言,心中都不无遗憾,多了一个“主义”却少了一个“象征”。这,或许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