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人生从头再来?
    远望波茨坦“磨坊” 近看杭州一“角落”
    为了人类生存空间更为宽阔
    独立思考从鼓励孩子提问开始
    自建渠道模式的“奥卡姆剃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生从头再来?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朱近野

      专栏作者,现居北京

      网络流行的原创幻想小说中曾有一个种类很热门,叫“重生”小说。这类故事的主角往往二十多岁,满怀理想早早进入职场,不知什么缘故,突然一觉醒来,时间倒流,自己变成婴儿,却保存着成年的记忆。

      即使在整体仍较稚嫩的网络原创小说之中,重生小说的文笔也排不上号,何以能开宗立派于一时?非它,只是因为重生小说在向读者提了个哲学意味浓浓的问题:“假如人生重来,我能否变得更好?”跟普通励志读物不同,重生小说更像RPG游戏,它用体验替代了可能有些枯燥的纯粹思考———即使这体验是由作者引导的———从而给这经典问题增加了商业价值。

      重生小说大多数主角会选择说“是”。那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要怎么做到呢?”这却不大像RPG那样能有泾渭分明的答案了。人生复杂,一个人的生活并非全为完成目标而设,而读者实际上也不只是想看到一份游戏指南。对重生之后的发展方向,只能大致区分出不同的风格来:

      一种似乎可以叫做“蛰伏”,来自后世的孩子凭借身体里潜藏的成人阅历及意志拼命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另一种则可以叫做“弄潮”,主角知道将来世界会怎样,于是力图抓住每个他已经预知的机会(当然,微小举动改变未来的“蝴蝶效应”在这类故事里已经被大大削弱或完全排除掉了)。

      粗看起来,第二种风格对思路限制较大,因主角的举动将会尽可能地靠近我们已知的历史事件,不大可能有新鲜情节,甚至可能出现重生主角们千军万马挤往同一个独木桥的笑话。当然,就算主角们朝着一个方向奔去,他们的路径差别,还是大得足够写好多本小说。

      在我看过的第一个重生小说里,主角的路线就和我的想象有不少差异。他先是努力写作当神童,用稿费开了蛋糕房,随后是游戏厅、电脑卖场,再成立软件公司做游戏,顺便用冰红茶救活饮品厂。

      “等等”,我想诸位可能会说,“这条道路并不算很好啊!”没错。主角每一步经营与下一步之间几乎没有承继,做完一行就脱手去做另一行。他单纯以资金的积累与增值为目的,却不能更进一步把其经营的事业前后贯通以获得更大的视野。

      倘若你也看过重生小说,十有八九,你会构想一个更胜主角的方案,对不对?然而你我在心里构想的重生路线,是否算得上“最佳路线”,很难说。不仅如此,即便把所有曾经有这种想象的人都召集一堂,取长补短,也未必能整合出“最佳路线”来。为何?原因有三。

      其一,过去的二三十年是个大时代。同一时间里,不同环境下所发生的故事何止千差万别。主角换用你我的方案,难免处处掣肘。

      其二,我们规划重生路线时,大多依据现有社会的发展轨迹,免不了要冒用许多前人的创新之处。然而创新的本质不是在其产品中,重生者即使依样画葫芦把新技术、新创意按照时间表一一放出,也离孜孜不倦、神来之笔的创造行为十万八千里。有形无实,人生的价值不应止于此。

      其三,对未来知道越多,可利用的机会越多,这是常理。然而对重生主角来说,机会成本也相应地高得不可想象。牵一发而动全身,念及于此,哪怕主角对自己的“优选方案”信心十足,也不免要有极其巨大的心理压力。倘若抵抗不住,便只好随便回忆过往的生活经历,选几样来做罢了。

      当真是一个不可破的迷局?说不好,但有两个三国故事可以讲一讲。

      曹操和袁绍起兵攻董卓,前途渺茫。袁绍问,“倘若大事不能成功,天下四方哪里可以占据下来等待时机呢?”曹操反问道:“足下觉得怎样好?”袁绍称:“吾南据河(黄河),北阻燕、代(河北方向),兼戎狄之众(当时依附于汉朝的鲜卑、乌桓等族,能提供精良的骑兵),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却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来曹操北进攻打乌桓部族,刘备寄居在荆州刘表处,极力劝说刘表乘虚北上攻打许昌,但优柔寡断的刘表一拖再拖,终未实施,等到曹操战胜后回军许昌,又后悔起来,向刘备说:“不听你的建议,才错过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刘备则答道:“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他不为错过机会懊悔,却为别的事痛哭:“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原来两大豪杰心里,人生的最优路线不在具体的筹划方案之中,而在于无数不同境况下游刃有余的应对能力、一以贯之的主旨,以及顽强斗志和自身素养。倘若能成就这些,人生是重来一遍,还是仅此一回,实在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