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股市上一片凄风苦雨,有人问我,大伙儿的钱被谁赚去了?当时一下子回答不出,可那位的愤懑、茫然一直记得很清楚。
被谁赚去了?要说是被基金赚去了,有道理也没道理。
基金在熊市中采取的集中持仓,抱团取暖,确实打造了中集集团、盐田港、云南白药、同仁堂这样的好股票,确实让一部分基金在一个“风景这边独好”的桃花源里,安全地度过了漫长的冬天。集中持仓本身让基金从相当多的股票上退出,而退出的领域也就成了股价下跌的重灾区。或许,基金通过结构性换仓赚了多数人的钱。但中小散户里也不是没有赚钱的。
但从市场的全局来说,基金并不是大伙儿赔钱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漫长的熊市,或者说挨冻的主要原因是冬天来了,而不是哪位抢了您的棉袄。
如果单从指数上定量地分析,似乎更能说明一些问题。从1999年的1047点上涨到2001年的2245点是一个上坡,这个两年的上坡是可以赚钱的,实际上在上坡赚钱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从2001年的2245点回到2005年的998点,指数走了四年的下坡,这时候,多数人是赔钱的。这不正好是一个轮回:上坡赚了下坡的钱吗?
如果考虑到股价结构性变动和扩容的因素,2005年6月998点可能仅仅相当于当初的600点,再考虑股价的结构性变化,一部分基金抱团取暖的股票走到了3000点、4000点的水平,其他被边缘化的股票则跌到了512点、325点甚至更低的水平,可以说是中集集团赚了ST银广夏的钱吧?
如果考虑行业的周期性变化,比如钢铁,从1999年5月到2005年5月,6年的时间钢铁业跨越了一个周期,可以说是一个行业的萧条期与繁荣期之间的事儿了,至于谁赚了谁的钱,就看您在哪个价位、时点上介入的。
说来说去,很复杂,决不是“张三赚了李四”那么简单。
看一个财经节目,理财师问一位投资者,“您相信10个人炒股,一赚两平七个赔”么?那位回答“不相信”,因为“我周围的人都在赚钱呀”。
难怪人家不相信,因为大多数人赚钱。而这个时候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咱们赚的是谁的钱呢?
如果再从指数的角度上算一下,在998点上涨到2245点之前,我们赚的可能是四年熊市里割肉者的钱,特别是1000点上下“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钱。
那么,从2245之后上涨到4000点,我们又赚的是谁的钱呢?也许是中国股市长期低估的钱?但未来还会有低估的时候;是行业复苏,业绩大增的钱?但未来还有行业低谷、业绩滑坡在等着我们。
股市里有一句完全正确的话,“不缺钱,缺的是信心”。这话永远不会错!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很容易忘乎所以,信心有的是,钱有的是,开户的人排大队,有人吸揽资金为别人操盘,有人想都不想就把资金委托出去,有人借高利贷炒股,有人抵押房产入市;一幕幕的荒诞剧却被人当成正剧演得有模有样。可是,一旦两三根大阴线出来,信心一下子找不到了,本来满地都是钱,现在一下子也找不到了。本来“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疡之处,宛若酥酪”的股市也会被说得一无是处。
曾经以为,在股市里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说自己“赚了钱”:一是离开了股市,二是走进了火葬场。后来,有个朋友更正说,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把钱花了,不管是吃了、喝了、玩儿了还是“造了”,只要花了,就是赚了。
当市场不再辉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利润“归零”了,资本缩水了,多数人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我们发现,曾经自以为“太有才了”的我们还是普通人。
股市实际上很像一个舞台,每一次上演的剧本都是雷同的,但演员却换了一茬又一茬。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剧本有时候就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有的人演了一场戏就被淘汰了,喊着“远离毒品,远离股市”,从此悲愤地离开;有些老股民在熊市里摸爬滚打,活了下来,却在牛市里找不到他们该有的活法,一如演惯了悲剧的演员,在喜剧里再也找不到得心应手的感觉一样;也许他们能生存下去,但在舞台上永远跑龙套了,扮演着“群众甲”、“匪兵乙”之类不起眼的小角色;有些人则在悲剧与喜剧的轮回里找到了感觉,赶上机遇,就壮大起来。
有些人演得好,红起来了,从配角到主角,从主角到导演,但当了导演之后又忘乎所以,开始折腾起极荒诞的剧目来,企图操纵舞台和所有的观众,最终被赶下了舞台,甚至轮回到生死之间的无间道、阴阳界里……
有极少数的成功者,慎终如始,善始善终,最后成了股民嘴上挂着的名字,成了华尔街和其他许许多多条街上的楷模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