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财富人生
    平民需要的财富偶像
    咱们赚的 是谁的钱?
    客套的代价
    看基金大国百姓如何买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平民需要的财富偶像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朱辉

      

      不知什么时候起,经济学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大多成了反面人物,他们一发言,往往立马引来一堆“砖头”。今年两会期间,吴敬琏称:“在城市拆迁补偿方面,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应建立城市化基金,将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分配。”话音刚落,网上就骂声一片。不过,笔者所在小区的居民对吴大师的此番言论却难得地大加赞赏,佩服他真了解情况。原来,小区外面的鱼塘两年前被填,建成了一片“高尚住宅区”。于是一墙之隔的那个城中村,人人都成了百万富翁。不仅如此,村里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在他们村地面上建立的好几家大商场、大公司里村委会都成了股东。村民们每年什么都不用做,年底就可以分得不菲的红利。

      天上掉馅饼,原来并不是神话。“共产主义”生活可以通过不劳而轻易获得,这对于一墙之隔的市民们是莫大的刺激。有些人下岗后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当上了小老板,有了每月几千元的收入,原本充满了自豪,可是与隔壁那些村民相比,顿时泄了气。干得好不如运气好,那勤扒苦做还有什么动力?

      “你们这里还算好的,在广东我们打工的镇上,当地原住民哪个不是靠征地富得流油?不少人大字不认识几个,名片上挂着好几个小厂的厂长头衔。那些投资办厂的商人看他们在本地人脉熟,有什么治安、报关之类难题就请他们帮忙解决,他们挂个虚衔每月做不了几件事,每家工厂给好几千月薪。想想我们天天加班,一年下来又能赚多少?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表弟对我说。

      “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这句俗话如今在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得到了验证。国人崇拜的财富偶像往往是那种赚钱特别快,速度超乎一般人想象力的富豪,比如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可是这样的偶像离一般人距离实在太远,除了每年公布、未经他们本人确认的个人财富数字,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虽然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伪励志文章传播着他们的创业故事,明眼人都知道那大多只是穷文人适应市场需求编出来骗稿费的,没有多少可操作性。所以,国人真正的财富偶像其实是自己身边已经富起来的人,这些富人未必非常富,而且多半不出名,可是因为被周围人熟知,最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别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我现在也是个主编了!”前年一个朋友突然来访,骄傲地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承包了一家核心期刊的增刊,成了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学术杂志主编。看看这本印刷粗糙、排版呆板、内容东拼西凑的杂志,我很替他担心,这样的杂志能赚钱吗?他不会是烧钱玩吧?要知道以前他只是个推销药品的业务员,文化底子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

      一年之后,这位朋友坐上了“奥迪”。短短一年,他的个人财产就翻了N倍。原来他光每年收取论文版面费就好几十万,再不时地找到一些举办评比活动的机会,获得的赞助就更可观了。比较一下和他差不多时候下海创业的朋友,做小生意的,大多原地踏步没有多少发展,而且活得很累;代理销售工业品、日用品的,虽然赚了一些钱,可是市场竞争激烈,前途未卜;只有他这样从事“特殊”行业的,赚钱似乎全然不费工夫。

      “找体制内的漏洞去赚钱最容易,比如我承包学术杂志。现在走市场的杂志生存有多艰难?读者才不管你是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不好看就不买。可是我们这类杂志是世界上仅存的靠级别吃饭的杂志,那些花钱发的论文当然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不过只要发论文和职称挂钩,咱们就不愁没有饭吃,学校的厕所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纸用……”朋友得意地说。

      说穿了,他们其实就相当于“熊猫烧香”病毒中那只烧香的熊猫,哪里有漏洞哪里就有机会。看看我们身边,这样的“熊猫”其实很多,然而却没有多少“杀毒软件”去制约他们,只能让那些“熊猫”大量繁殖以后互相去竞争了。

      踏踏实实做生意赚不了大钱,靠天上掉馅饼或者自己去钻空子可以发家致富。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平民的财富偶像被扭曲,机会主义思想战胜了勤奋苦干的创业精神。如果只有承包一段公路的施工、揽下一个学校的后勤供应才是致富捷径,那谁还有动力去投资充满风险、充满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呢?

      许多中年人谈及上世纪80年代,都觉得那是个有精神的年代,那时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就是《阿信》。它讲述了一个女人从童年一直到八十余岁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一生。《阿信》最吸引人之处是塑造了一个很阳光的平民英雄,她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或许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创造一些让“阿信们”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一个阿信成功了,势必能带动起她周围无数个阿信。这比一个懒汉撞上大运,或者一只“熊猫”烧香成功,带动周围无数个“梦民”、“熊猫”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