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
  • C8:钱沿·指南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中国证券投资者疯狂了吗?
    战略的误区
    信托机构产权安排之困
    外贸高坏账发出警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证券投资者疯狂了吗?
    2007年05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李国旺

      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市场总监

      蒋玉磊 制图
      ———“新行为金融”考察之三

      当前沪深股市是政府、上市公司、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共同作用的市场,只要有一方保持理性,就能均衡和制约其他三方的非理性行为,随意下结论说中国证券投资者已经疯狂,是对政府调控市场能力和智慧的无知和侮辱。

      许多评论和分析文章在解读当前沪深股市的投资者行为时,往往伴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连呼中国证券投资者太疯狂了,太不理智了,太冲动了。果真如此吗?

      一些评论家可能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在做出某种行为特别是证券投资行为时,往往包含了理智和情绪两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股价的形成,股指的涨跌,不单纯可以用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来解释。股价在买卖双方对具体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认知相反时才会形成,否则会无量涨停或者无量跌停。对具体股价的认知,可能还涉及金融估值模型,可能包括获取信息手段的差异及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在具体证券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包括了机构研究人员跋山涉水的市场调查结论、一般投资者的道听途说、机构投资者的研究论证、甚至交易过程中证券的涨跌闪电图对投资者心理的冲击等等,当然还有亲朋好友的建议,电视广播的消息以及各种非正规渠道的消息的影响。在信托文化不发达、投资者自信情绪高涨且喜欢短线操作的环境下,股价的形成,是各种情绪的综合产物,即使最严格的机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其行为也会受基金持有人的申购赎回影响,而申购和赎回的行为,又往往受到各种消息的冲击。

      证券市场上基本上存在两种交易者,一种是信息交易者,他们具备强大的研究能力,信息渠道畅通,能够充分掌握投资证券的信息,严格按照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资产组合投资,并具有均值偏好,这类投资者在沪深市场以公募基金、QFII、保险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为代表,他们通过价值模型选股和估值,在行情发展初期,确实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另一种交易者是噪声交易者,以散户为代表,他们没有能力也不会按照资产定价模型来构造自己的投资组合,他们受财力、时间、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具体投资的证券信息掌握不全,更没有均值和方差的偏好。在实际的投资者结构中,由于某种原因双方力量对比因时而异,多数时候他们的情绪和投资行为是互相作用的,共同决定证券市场的价格,因此,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两类交易者的比重。如果是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那么市场就会被传统的金融理论定位为“有效”,就会树立“价值投资”大旗;如果是后者主导,噪声在证券定价中起决定作用,传统的金融工具无法对此预测,这个市场就会被认定是无效的,有泡沫的,但散户为代表的投资者以挣钱为最高真理,不管评论家是否高兴。

      上述分析表明,投资者往往具有三大心理特征:一是过分自信,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而做出短线行为,这是中国证券投资者最鲜明的特点;二是避害优先,投资者内心对风险回避的权重是利益追逐的两倍,因此多数人还是将部分资金放在银行宁愿让其贬值;三是从众行为和追求时尚心理时时纠缠着投资者,这表现在2005年以来的沪深市场上的投资热点从股改题材、到有色金属、到新能源、到券商概念、到整体上市不断转换。上述三种心理特征引发的实际投资行为结果是,投资者情绪化的心理因素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并且系统性偏离理性决策,即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系统性作用大大偏离数量模型的预测结果,由于这种偏离是系统的,在交易过程基本上无法消除,这就为非理性行为影响证券定价提供了行为与心理的解析,这也是当散户力量和人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时,我们无法简单地用疯狂、泡沫和癫狂等感性的词汇简单地描述投资者行为的原因。

      还有两大偏好在不同时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其决策过程自动约束了过度的投机行为。投资者潜意识中将投资组合放在不同的意识账户中,一是应付资产价格下跌的账户,比如现金和债券,主要表现为申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另一类是适应资产价格上升的账户,如股票和期权。同一个投资者在不同时期对这两类账户的风险偏好非常不同,前一个是极端风险厌恶,后一个是极端风险偏好。今年以来,当每天有20多万个新增账户时,当少数投资者敢于贷款进入股市时,部分证券投资者确实更明显偏好风险,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证券投资者会有疯狂的投资行为。相反,笔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良性发展,上市公司业绩继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加速,现在还不会出现Charles.Maiky(1852)在《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描绘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丑闻那样的事件。同样,也不会像Charles P.Kindleberger(1989)在《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中所预测的,中国会在近期出现金融危机。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流通,QFII额度即使提升到300亿美元,即使外资不断高喊泡沫论,但他们实际撤出非常有限,不会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本身发展规律。

      Robert J.Shiller(2000)在《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中论证了两个在过去美国股市泡沫中产生放大作用的因素:心理依托、从众行为。心理依托指主要靠主观判断来决定股价的高低,沪深股市目前泡沫最多的是ST及*ST股票,但这些股票占的市场份额少,影响不了大局,投资者主观认定的便宜股票即使出现了泡沫性炒作成分,离整体市场的泡沫还很远。中国投资者主要的从众行为是服从权威,而我们市场中的权威力量主要是政府、国内机构及海外掌握舆论的投资银行家,他们行为的“理性”及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崇拜,制约了散户主导市场时的非理性行为的蔓延。即使上述两个因素在一定时候放大了美国市场的泡沫,但中国政府的理性调控和机构投资者对散户非理性行为的反制约作用下,沪深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不大可能完全陷于失控的非理性状态。当然,散户群体在投资的成败得失过程中学会了资金平均策略(Dol-lar-cost Averaging strategy)、时间分散策略(Tim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和惯性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他们极大地利用了政策调控出现的投资机会,他们往往在非理性行为的表象下做出最理性的投资抉择。

      因此,当前沪深股市是政府、上市公司、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共同作用的市场,只要有一方保持理性,就能均衡和制约其他三方的非理性行为,随意下结论说中国证券投资者已经疯狂,是对政府调控市场能力和智慧的无知和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