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一周,对于所有自2006年8月以后入市的新股民和新基民,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体验。
股票市场连续五日大幅震荡,生平第一次碰到政策调控,5日内个股平均跌幅23%(5月30日~6月5日),部分个股连续5个跌停等等。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整对于已经习惯了连续上扬和重挫一日就反弹的投资者来说,不啻为一组势大力沉的风险教育组合拳。
被猛K一顿的市场投资人,在度过前期的急风骤雨后,心中都会有一个问号?过去一周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下跌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谁在砸盘?
公募基金:我没恶意砸盘
每当市场出现下跌,公募基金都会被市场传闻拉出来“讨伐”或者“陪绑”。本轮下跌同样不能免俗。
从市场第一天下跌开始,场内始终有关于基金砸盘的传言流传,不过与以往恶意砸盘的“阴谋论”不同,这一次关于基金砸盘的企图更多的与“响应政策号召”有关。而这种传言在下跌第三天之后,又奇迹般的变为“基金托盘论”———原因同样是政策号召。
当然,这种时候,市场是从来不肯给传闻面子的。第四天(本周一),大盘毫不犹豫的给了8.26%的大跌。
而据记者了解,在本轮大跌中,基金业整体甚至处于了加仓的状态。而且,其加仓的时机尤其以标本轮行情的第一、第二个交易日为多。这个状况相当明显的体现在部分基金重仓股,期间的强势表现上。
导致基金加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作为一个价值投资占主流的群体,连续几天的系统性下跌,令多久未调整的股票回落到合理价格范围以内,吸引了一直恐高的部分基金断然出手。一家合资基金的投资总监就明确表示了逢低买入的意向。
其次,部分基金出现爆发性申购,资金流入后基金被动加仓。其中,深圳和上海的一些基金仅5月30日的申购量就超过10亿元,此后2天内还有资金持续流入,这种状况导致基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逢低持续加仓。
其三,基金对于市场的长期看好一直不变。从目前看,公募基金内部几乎没有投资团队会认为牛市已经终结。机构间的区别仅仅是调整幅度的预期大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连续下跌几乎不可能导致基金大幅杀跌的情况出现。即便有组合调整也多半会在市场稳定以后。所以说,即便是基金需要减仓,现在的市道也比当初连跌时的可能大。
大型私募:我们不怕
那么公募基金不参与这样的大跌,私募有没有呢。根据记者了解,总体上,很多大型的私募机构是对市场持相对乐观态度的。很多不履行“保底”义务的私募机构不仅没有出货,甚至还考虑着再推出一些新的信托产品。逢低砸盘的可能性更低。
从目前看,由于私募资产管理的逐步成熟,很多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大,因此,它的投资理念必然向价值导向、长期投资的理念靠拢。而且,由于私募的投资集中度相对公募更高,投资经验总体也丰富,因此,对于自身品种的信心更足,心态更加平稳。
一家以价值投资闻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就表示,对于目前所持有的品种看好,“怎么会抛呢,市场跌了就抛,那就不是价值投资了。”相对于市场的表现,他个人更关心的是,如何发掘到更多更有意义的投资品种来。
当然,对于一些包含“保底条款”,或是采用融资方法操作的私募机构来说,下跌几乎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是前期的连续下跌。很有可能触发一些账户的停损线到达。
另外,一些包含类似准保底条款的结构性产品,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很多有基金管理人,自身承担一般投资人角色的产品,逢高大规模减仓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必要。
个人投资者:看傻了 吓死了 忙坏了
相比较前两类机构而言,个人投资者在本轮调整承担的角色就很有意思了。作为趋势投资意味更浓的群体来说,个人投资者在本轮的调整中,同样发挥了主力军的任务,先观望———后惊讶———继而出逃,恐怕是不少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写照。
从整体上看,本轮下跌初期,很多个人投资者,尤其是非职业股民,对于下跌的反应是慢的。而部分大中户,则反应迅速。整个个人群体呈现了分化局面,也是本轮行情第一轮砸盘力量的来源。
但此后的连续下跌,则对很多个人投资者造成了巨大压力,并继而寻找一切机会杀盘,这种状况就是看傻到恐慌的转变。这个从前期街头巷坊的“股神”纷纷落马的情况就可以一见端倪。这期间,第二轮砸盘的力量逐渐形成。
而来自一些营业部的消息,很多前期第一个跌停走掉的投资者,又往往在第二、三个跌停以后再去追回,曾经抛售的某些题材股,忙进忙出。而这又构成了第三波的砸盘,并且相当程度消化了一些机构的买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