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德国北部小城海利根达姆,由于G8会议的召开,前几天突然成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在这里,德国政治明星默克尔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的精明。
曾几何时,在这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里,“老欧洲”与美国之间,总有些不爽。不过,在生态与环保方面,欧洲人现在走到了美国人的前面。这对默克尔夫人是个机会,她显然不甘当美国的陪衬,“老欧洲”要的,不是超级大国的附庸地位,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关系,甚至更多。因此,天气也就成了默克尔夫里的一张牌。
说到天气,美国的确有些先天不足。跟德国相比,美国灾害非常频繁,但仗着幅员辽阔,威震四方,大大咧咧的美国,并不很忧虑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的负担。
举个细小的例子。走进普通人的家庭,美国人家不少用的是单层玻璃窗,有不少是老式的材料,密封性差,天气稍微有点热,空调就会竟日开着;德国人,尤其是西部,则很注意建筑物理学的应用,力求通过建筑材料和设计本身,求得冬暖夏凉,许多老建筑都得到了改造,并在持续的改造中,加了保温层,门窗密封性很好,且一般都是双层中空的,保温隔热性能好。
美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是设计师的作品,从飞机上往下看,很整齐,但这样的规划,使得人们出行极大地依赖私家车,公共交通很难发展;欧洲历史悠久,大多是自然形成的城镇,公交完善———这样一来,美国人对于交通方面的油耗需求刚性很大,而欧洲有着独到优势,即使不依靠技术进步,也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和管理,做到一定程度的节能减排。
经历了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后,欧美普遍感到,能源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然而,欧美走了不同的道路。欧洲是开源与节流并重,侧重节流;美国则相对侧重开源,某些开源方式甚至还打上了不太光彩的战争记号。
因为较早重视环保和节能技术,欧洲利用天气与美国叫板,底气充足。可以想象,给美国施加压力,如果成功,一则可以提高欧盟和默克尔本人的威望,二则可以设置环保的门槛,同时,给各种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开启大举进军美国的大门———不仅是环保产业本身,而且是渗透在各行各业的环保技术;如果不成功,美国自然显得理亏,为了扳回面子,在其他方面充冤大头,就不奇怪了。
在适当时候施压,并在适当时候卖个人情,默克尔显得进退有方,游刃有余。
以观察者身份参会的中国,该怎么办呢?与美国互为挡箭牌?实际上,这次G8加5会议,发展中的大国都是靶子。名为观察,实际上是会议的剑指核心,这从会议的主题“发展与责任”中便可见端倪。
客观地说,美国在天气方面不负责任的形象,多少为中国挡住了不少压力。然而,中国终究有自己的责任。可以预料,天气问题,因为有了美国抵挡欧洲的压力,中国有一些宝贵的缓冲时间,但中国不能再观望了,毕竟,美国并不与中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不远的将来,等待中国的,一定是被迫的重金买单———用以支付欧盟的各种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好在2012年之前,“京都协议书“对中国仍然是有利的,还有数年时间,中国不需要承担减排的义务,相反,欧盟的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减排指标,不得不花钱到碳排交易市场上买额度,这给了中国难得的机遇:用别人的钱,解决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与其等别人投资,制造减排额度出售,中国也可以自己做。碳排交易利润丰厚,然而,这需要政府给与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否则,国内的有关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起,也很难找到减排额度的买家。
全球化背景下的博弈时代,天气也变成了政治牌,然而,这只是其中一张而已。要判断哪些牌会成为对方的王牌,只需要看别人在什么地方领先,而我们在哪些地方落后。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世界负责。被别人逼着出牌,不如自己采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