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陈波个展———“功夫”在环碧堂画廊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陈波的早期经典画作,也展出了陈波一年多以来的最新创作,观众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陈波绘画的转型线索。
陈波本人对自己创作转型的解释是,之前限于条件,更多地采用了照片图像的形式,画到《我是海燕》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画这一题材已经画到了拘谨的地步,于是想到改变,于是进行多种尝试。在三层的大展厅里,展出的都是陈波新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这些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多变。陈波解释说,近期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不再用题材限制自己,所以作品呈现的面貌就比较多样、显得比较杂了。
参加开幕式的不少观众也对陈波的创作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有位对陈波比较熟悉的画家分析说,陈波以前没放开,现在放开了,画面气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变得更好了,以前的作品比较平,现在的作品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也有画家评说到,陈波目前所采用的人物表现性创作风格在西方已经有10年之久了,现在看来一点也不新鲜。有位媒体的记者说,看陈波一点也不像上世纪70年代的画家。之前画知青、英雄这些应该是更老一辈人的回忆,现在画爱因斯坦、黑人,也和现代不搭边,陈波更像是一个游离者,游离在生活之外,游离在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自我空间里。也有观众说,从二楼看到三楼,从陈波早期作品看到近期作品,直觉上觉得陈波画得快了,这种速度感让他更有表现力,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无论专业还是不专业的,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陈波的功底是相当好的,而这一点也是陈波一直坚持并津津乐道的。
陈波本人和蔼可亲,硕大的耳垂很有中国人面相上所说的福相。陈波的经历在自己看来、在外人看来都是很顺、很幸运的。可是,陈波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却是灰色、幽暗的。这应该和陈波的学院派出身有关。受传统技法的影响,学院派的人似乎都非常的忠于“高级灰”,对这种冷冷的色调有种深深的迷恋和沉醉;再者,应该是源于陈波本人的自我感受了,毕竟幸不幸福、快不快乐全在于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不过,有种说法一直都很触动我: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思考得越多就会越觉凄凉。看完陈波的画展,同去的人都说,怎么老有团阴云笼罩心头呢,或许,这就是陈波要传递的情绪和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