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中国产权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股市稳健发展呼唤理性投资文化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 必须过第二道关
    走出“企业”情结 监管才能有效果
    会计师事务所应如何为不实报告买单
    老百姓热衷买房的 经济学分析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挑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走出“企业”情结 监管才能有效果
    2007年06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丰国

      

      两年来,“奥美定”事件、“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一桩桩与药品认证密切相关的事件,对药监制度提出了疑问。这些疑问在郑筱萸事发之后被逐渐厘清,药监部门失职的真正原因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权力机关的“企业情结”。

      所谓“企业情结”就是公权力机关固有职责发生扭曲,异化成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行为,相应的,有关公务员也从一个相对独立的为纳税人服务的个体,异化成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者”。肩负监管之职的药监官员与企业之间反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就是这一趋势演变的必然结果。药监部门在授予“欣弗”“国药准字”的权威认证后,没有跟踪检查,几乎成了“甩手掌柜”,药监部门为何重认证,轻监管?

      药监部门对审批抱有足够的热情,对监督则常常漫不经心,是由于药监部门的职责已经悄然发生异化,并且它的逐利目标已经达到。不仅药监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暴露出来的带有集体特点的腐败行为,基本上都与这个因素有关。一旦公权力带有逐利的倾向,它就与企业的目标发生了重叠,重叠的结果就是双方之间被共同的利益联结起来。如果不把企业与公权力之间的利益联结点斩断,腐败行为的产生乃是不可避免。

      这个利益联结点源于公权力的“创收”。在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公权力机关、公务员与被监管对象之间发生利益链接,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对公权力机关和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公权力机关和公务员只管提供服务和履行相关职能,而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所有的开支都通过财政来解决。而在我们这里,审批新药本是药监部门的职责,而这种职责的履行本身就已经有财政的支持,药监部门本不该收取任何费用,其他有关部门同样如此。如果不堵住“创收”之门,腐败总能找到可钻的空隙。

      同样,还要赋予民众监管的权力,确保政府行为的公开和透明。如果企业满足已经公开的条件,就能获批新药,那么,它就没有行贿官员。行贿行为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行政行为的不透明,当监督缺位的情况下,这种不透明就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条件。

      因此,对郑筱萸及药监部门的腐败案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案件本身,而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研究,以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