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反倾销半年报告显示,2006年下半年,中国仍然是最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有36起。从1995年起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面对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和抬高的贸易成本,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出口企业如何适应国际贸易环境,解决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目前我国外贸增长还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环保安全责任意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行业处处长窦爱东认为,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所带来的行业秩序问题,加大了应对贸易摩擦的难度。
应该说,“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首先,人力成本低。在美国,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一般是三四千美元,而浙江某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仅为1000元人民币。其次,工厂建设和土地获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本低,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对“招商”企业提出环保要求,使之在短期内得以高速扩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处副研究员白明建议,国家应该把违规企业的成本提高。他说:“现在往往是企业的获利即期化,而违规成本则跨期化,如果对企业的措施也能即期与跨期结合起来,才能将企业行为与行业行为统一起来。”
近年来,出口企业对反倾销大案要案的申诉和应诉比较踊跃,但从整体上看,部分企业对于自身作为申诉和应诉主体的意识及其相关权利义务的认识都很不够。
据介绍,2005年中国家具行业也面临过一次反倾销调查。当时中国家具协会牵头,联合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家具协会,同时得到行业龙头企业的鼎力支持,很快就把家具企业组织起来,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到了2006年的第二次反倾销调查,由于当时拿钱来打官司的龙头企业都已经“上岸”,剩下的企业没有人出来牵头,只是“暂求自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处副研究员吕博表示,企业应该积极应诉,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必须应诉,企业可能有自身的难处。“所以我们要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有备而打,打赢的概率也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