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 闻
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从来都是有难度的,而一个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政治人物的传记则更是难上加难。比如为张国焘作传,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应多写,哪些应少写,不能不煞费思量。
张国焘一生百味杂陈,成年后的前20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过很大贡献,后40年投奔了国民党,最终又遭国民党遗弃。多年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书籍和研究文章中,他都是反面人物。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张国焘传》,是姚金果、苏杭两位博士积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全书依据大量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尤其是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绝密档案,揭开了笼罩在张国焘身上的层层迷雾,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所不解的问题,从而使读者有了接近和了解张国焘的一个平台。
五四运动时期,张国焘是学生领袖之一。他追随李大钊和陈独秀,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并且在中共创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一大,他是会议主持人。在中国共产党公开指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他是第一任领导人。在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大会上,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也是中共领导人中惟一获得列宁接见的人。土地革命时期,作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他为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发展壮大工农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带领红四方面军开创了川陕根据地。然而,张国焘又是一个有着重大错误和耻辱的人。他曾被北洋军阀逮捕入狱,在严刑逼从下出卖了李大钊等人。在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根据地,他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长征时期,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与中央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分歧,最终“另立中央”。
本书最难得之处还在于以翔实的史料,叙述了张国焘投奔国民党之后的经历,虽然篇幅不多。1938年4月张国焘投奔国民党之后,蒋介石曾寄予厚望,将他派到军统局去发挥“特长”。然而张国焘在戴笠手下的“策反”工作,收效甚微。不久便受到戴笠的歧视和沈醉等人的排挤。1940年至1945年,张国焘连任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5月,张国焘在国民党六大被选为中央委员。此后,他又兼任了“对共斗争设计委员会”委员。但因没有什么建树,仍得不到重视。1948年11月,张国焘一家随着国民党高级官员一起逃到台湾。受到冷遇后于1949年冬携妻带子离开台北别走香港。在香港,张国焘办过杂志,做过买卖黄金的生意,但都不遂心。1953年和1958年,张国焘曾两次有过重回大陆的要求,但最终都未成行。他曾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接触,提供中国党政军领导人的有关情况。从1961年开始,受美国堪萨斯大学委托,他开始撰写《我的回忆》。1968年,红卫兵运动一度波及到香港,张国焘甚为惊恐,便与妻子投奔在加拿大多伦多研究数学的大儿子张海威。1979年12月,82岁的张国焘冷死在多伦多的老人病院。
每个人都在历史中扮演着他的角色,无论放大还是缩小,既无法磨灭,也无法掩盖。而人物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本书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了张国焘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王明、毛泽东、朱德、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许继慎等共产党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描述了张国焘与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戴笠、毛人凤、沈醉、蔡孟坚等国民党人的合作与冲突。这对于读者更深切了解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无疑大有裨益。
在张国焘这样一个结合着正义与邪恶的矛与盾,成就与错误并存,光荣与耻辱同存的人身上,后世人可以琢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