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私募的话题很热,到处都是私募找资金和资金找私募。记忆中私募的蓬勃发展是在当年上证指数上冲2245点的时候,不过这次私募的发展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三个重要的差异值得关注。
其一是主体不同:上次私募主体以个人为主,地点往往设在证券营业部,名义上多以不伦不类的工作室冠之;现在的私募一般以类似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出现,主体是有限合伙制的公司而并非个人,地点往往选择在高楼大厦中。其二是募集资金的对象不同:上次募集资金的对象以市场原有资金和新加入的个人资金为主,对象从散户到大户都有;现在的募集资金多数来源于场外的大资金,比如一些法人的资金,其中很大一块来源于民营企业的富余资金。其三是私募的收益不同:上次私募的收益有运作获利后的分成和券商佣金提成两块组成;现在的私募只有获利后分成这一块,只有极少数的私募还有管理费的收入。
这些差异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上次新进入市场的个人资金以中老年为主,单个私募规模有限,几百万甚至几十万规模的都有,个人操作完全可以对付,而且募集资金的对象基本上都在营业部,地点也就只能设在营业部;这次新进来的个人资金以上班族为主,根本不到营业部,因此募集难度较大,而且这些新手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未必轻易认同私募的投资能力,因此靠这一块难以发展;不过持续的赚钱效应也吸引了场外的法人资金,这就成为私募的主攻方向,最近市场大跌过后很多原来自己操作的民营资金也开始积极寻找私募来进行打理。
这一切变化的重要特点是募集资金对于风险和收益认识的巨大差异。当大量的个人资金进入市场的时候看中的是预期收益,几乎没有想过亏损。实际上由于个人靠出卖劳动力和智慧获取报酬,所以很难有亏损的经历,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的是打工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最多就是工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的遭遇。但作为民营资本就不一样了,由于有过实业投资的经历,一般都会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收益。换句话说,个人进入股票市场是先看能赚多少钱,而对于民营资本来说则首先是亏钱的风险有多大。这一特性将对私募的运作产生强大的制约作用,从而会改变以前私募追涨杀跌的个性,带给市场更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