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特刊
  • 10:特刊
  • 11:特刊
  • 12:特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版:理财
    追求高安全边际将成为主流
    谨防财富被分配
    谨防技术反弹中的“杀熟”
    围绕中期业绩捕捉机会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谨防技术反弹中的“杀熟”
    2007年06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民族证券 马佳颖

      

      在周二、三两天无量反弹后,周四出现了大幅下跌走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前两日的反弹没有成交量的配合,除了指标股外也没有持续的热点板块,虚涨的成分比较大;其次,受利空因素影响,昨日人大审议了国务院获权停减征利息税和发行特别国债的议案,央行行长助理易钢的言论也暗示了加息的可能。在这样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并不奇怪。今日是上半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又运行到60日均线附近,这个曾经两次发挥了神奇作用的点位,还能否再次显效呢?

      从技术角度看,近期市场成交量低迷,各方人士均处于观望之中,因此股指上、下都很容易。前两次沪指均是触及到60日均线后展开了强劲的反弹行情,点位如此精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6月5日以及6月26日开始的反弹在本质上是属于纯技术的超跌反弹。技术反弹没有成交量的支撑,没有市场人气的烘托,其高度必然有限。因而笔者是不建议一般投资者参与近期的反弹行情。

      

      市场再次面临质的转变

      我们回顾市场上涨的过程,一个质的变化是出现在去年这个时候。在市场最初的上涨基础:股改对价因素基本消化后,面临着即将发行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股,市场陷入了对资金供求平衡的恐惧中。那个时候“流动性过剩”还没有得到市场普遍认同,大家看到的是大规模扩容给市场带来的资金压力。中行发行后股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沪指也一度跌破了被视为“牛熊分水岭”的60日均线。但随后本币升值为背景的流动性过剩改变了市场原有的运行格局。

      目前,市场正面临着又一次的转变,即在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将有所缓解,市场未来的突破将是建立在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从去年的走势看,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主流机构无意参与技术反弹

      从998点上来到现在,单边牛市行情运行了将近两年,低位建仓的机构不但积累了丰厚的获利筹码,而且在两年的时间中不断的转换操作热点,对其心力和精力来说,都是满负荷运转。从3000点开始,不少主流机构就已经流露出期盼调整的意愿,但被散户和题材股逼空千点,终于在5·30暴跌中挽回面子,此时主力机构可以说是毫无挂碍,一心休养。

      这种心态,从近期盘面也可窥见,近两日的反弹基金等机构参与度很低,虽然每日仍有涨停个股,但就概率而言,胜算大大降低。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前期暴跌时,管理层曾紧急批准了几家基金的发行,其用意很明显,稳定市场。但最近的震荡过程中,管理层并没有任何积极的举动,反而出台了QDII等政策。而基金两次大规模的暂停日常申购,都是出现在沪指4200点附近,近期又开始集中大比例分红,显示出他们对后市看淡,主动降低仓位的意图。可见,管理层和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后市的态度已经达成了统一,而缺少基金的配合,反弹时间、高度都很有限。

      在这种环境下,场内机构如何离场呢?近期的盘面特征对于老股民,应该是很熟悉的,整体无机会,但在调整初期,博取短差的意愿会随着股指震荡不断地被唤醒,而这正是笔者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杀熟”陷阱。

      有句话叫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现阶段,耐心是对投资者最大的考验。近两日部分基金重仓股也无量下跌,对此,投资者不必恐慌,也不必杀跌,只要有良好业绩的支撑,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而空仓的投资者,更是考验忍耐力的时候,在成交量没有有效放大前,建议投资者以观望为主,不要盲目地进行反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