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特刊
  • 10:特刊
  • 11:特刊
  • 12:特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特刊
    曾荫权: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
    藏富于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藏富于民
    2007年06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唐英年:过去3年经济均长7.6%

      ⊙本报特约记者 白冰/文 宫磊/摄

      

      过去10年,香港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4%。过去3年,香港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7.6%。

      回顾10年来香港经济经历的挑战,香港财政司司长、即将在第三届特区政府担任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够从亚洲金融危机,从SARS疫情中“走出来”,经济全面复苏,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香港居民的共同努力,和13亿内地同胞的支持。

      

      香港经济仍在高增长

      记者:2004年-2006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从同比数字看,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这是否说明香港长期的增长后劲不足?

      唐英年:香港是一个相对已经成熟的经济体,而内地则属于快速发展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10年,香港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是4%,相对于西方成熟市场1%-2%的年增长率,已经属于较快的增长速度。过去三年的平均增长率是7.6%,比4%高出近一倍。这说明从长期而言,香港经济仍在一个高增长的轨道中。

      但是高增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比如通胀。每年增长率达到7%-8%,就会有较大的通胀压力。我认为4%-5%的经济增长率,2%左右的通胀率,是一个成熟经济体比较健康的表现。

      香港和内地不同,香港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体系,如果高通胀伴随高增长而来,对基层市民的生活会造成很大压力,我们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发挥好“桥梁”作用

      记者:您认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唐英年:过去,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引进来”的平台,做得很成功。到目前为止,内地引进的外资约有40%左右通过香港这个平台。香港还协助内地企业筹集资金及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为内地资金“走出去”提供环球投资平台。同时香港是个开放平台,有西方投资者所了解的法律制度。所以我相信,今后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平台将继续而且更加成功。

      此外,香港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可以“走进”内地市场,以提升内地企业管治水平和引进创新的金融产品,并提高内地的资金融通效率。同时,通过扩大人民币业务,香港可以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的试验场地。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最重要的一点,就看这样做是否对国家、对改革开放有贡献。我认为,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未来可以建立一种“三互”的关系:互动、互助、互补。简单地说,两地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扬长补短,发挥互惠共赢的局面。内地对香港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业的需求将长期存在。

      

      资产价格下调是考验

      记者:您认为回归10年来,香港经济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唐英年:回归10年,香港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资产价格下调。不过,香港的联系汇率与美元挂钩,对货币有稳定作用。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住宅价格在一年下调接近60%,这在其他市场很少见。虽然香港做按揭很普遍,按揭幅度通常为70%。资产价格下调60%,就出现了负资产,对银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这个过程中没有银行倒闭,这说明香港银行的自身管理和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是比较完善的。

      除此之外,通缩也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从2000年-2004年,香港经历了长达5年的通缩,累计通缩幅度达到14%左右,GDP平减指数下降24%左右。从数字说,一个经济体系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但是没有崩溃,这是很大的挑战。

      我们怎么走出来的呢?2003年8月我出任财政司司长的时候,那时通缩到了最低点,失业率也到最高点8.6%,经济负增长,还碰到SARS疫情。但是我对香港人的应对能力是很有信心的。

      上任时我做了很多咨询,走访了不同的团体,在征求多方意见后,我们决定首先依照基本法,做到财政预算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其次,在做好公共财政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刺激经济增长。2003年6月,内地和香港签订了“关于更紧密加强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的政策也开始实施,这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香港经济复苏。

      两年时间,我们就恢复了公共财政的收支平衡,去年还有了财政盈余。于是政府推出了价值200亿港元的减税计划,藏富于民。我们相信,一块钱放在市民口袋里,用起来要比放在政府口袋里更灵活,更能发挥作用。

      

      税低易扩大贫富差距

      记者:温总理之前表示,香港经济还存在深层次问题,您认为是什么?

      唐英年:深层次问题是有的,和边缘化有连带关系。

      每个社会都有一些深层次矛盾。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但我们的税收很低,只有17.5%的利得税,其他的税几乎没有。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世界经济体税制痛苦指数,香港排名倒数第二。但是,税收过低也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小经济体要应对挑战,一定要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内地、亚洲,是全球性的。

      不过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对居民提供住房,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比如说,一家四口,父母没有工作,我们每月提供的是9000多港元保障,同时可以租政府的房子,子女免费入学,大学也可提供资助,不会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大学。医疗基本上也很便宜。有交通意外,每天68元,还提供医疗费、药费、住院费以及一天四餐。香港要在继续创业和创新的前提下,从和谐社会角度出发,考虑进一步完善保障。

      此外,由于香港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很多基础建设上马很慢,从前期咨询到真正实施过程比较长,这与内地有很大不同。在内地一个五年计划香港通过两个五年能做到已经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