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白冰/文 宫磊/摄
作为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坦言回归10年来亚洲金融风暴留下记忆最难忘、最深刻。 他对记者说,作为一个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斥巨资入市干预的感觉“很不好受”,对个人而言并非好的经历。
从回归第二天即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摧毁多个亚洲国家经济,到1998年更是疯狂。时年8月,国际炒家开始炒卖港元,造成港元急跌,利率大升,香港恒生指数在8月3日跌破7500点关口。任志刚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香港又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外国对冲基金很容易到香港来兴风作浪。
自由市场非绝对自由
他回忆说,当时香港已经脱离了金融市场的正规运作,自由市场变成了可以自由操控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外国对冲基金的提款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监管当局有责任保持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向当时的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报告,许仕仁又向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报告,我们三人商量后决定入市”。1998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大幅调高利率,一方面动用1000多亿港元外汇储备入市大量购入港股,结果国际炒家被迫以高价平仓,损失惨重。
任志刚慨叹,自己是一个自由市场的信奉者,相信市场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做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也感到很失望。当时入市1000多亿港元资金,不是小数目,社会上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可谓承担巨大压力。但市场是很现实的,这次入市不仅成功击退国际炒家,而且为政府库房赚了1000多亿港元,“赚了钱就是成功的”。
任志刚坦言,狙击金融大鳄虽然成功,但对个人并非好的经历。他说,“真的希望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
任志刚表示,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体系,股市、利率等对资金的进出都非常敏感,国际炒家很容易利用这一缺点操控市场。经此一役后,金管局多次对联系汇率进行了优化,利率的敏感度亦有所减低。“自由市场,不是绝对自由的市场,是有规矩的,是有底线的”,任志刚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有关制度,这对于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非常重要。“要居安思危,手要始终放在市场的脉搏上”。
三项措施保联汇制度
谈到香港的联系汇率, 他说,两年前金管局推出的联系汇率制度三项优化措施取得预期成效;金管局捍卫联汇制度的决心和能力不会动摇。
2005年5月18日,香港金管局推出联系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希望以此消除港元汇率可转强程度的不明朗情况,并促进港元利率更贴近美元利率走势。
三项措施包括:推出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在7.75的水平向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将当时金管局在7.80水平出售美元给持牌银行的弱方兑换保证移至7.85的水平,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对称地以联系汇率7.80为中心点而运作;在强方及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所设定的范围内,金管局可选择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制度运作原则的市场操作,以确保联系汇率制度畅顺运作。
任志刚指出,两年来的发展表明,经优化后的联汇制度所取得的公信力较以往更大,这主要体现在:港元现汇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已经消失,12个月远期汇率已处于兑换范围内或贴近强方兑换保证汇率水平,港美息差也已收窄。考虑到人民币于2005年7月后开始升值,其后更升穿多个心理关口,新兴市场货币汇率也开始承受压力,以及区域内其他经济体出现大量净流入资金,香港联汇制度优化措施的成效可说是相当显著。
优化措施达预期目的
港元现汇于2005年下半年及2006年贴近强方兑换保证汇率水平,但兑换保证从未被触发。任志刚认为,这说明市场在此期间并无测试金管局在履行兑换保证方面的决心。至于今年较早时港元现汇一度回落,并跌穿兑换范围中间水平7.8,任志刚指出,并不因此担心港元转弱。
对于港元与美元利率之间持续出现差距,任志刚认为,港元与美元维持一定息差不算不正常,在经优化后的联汇制度下,零息差并非必然。他关注的是息差出现变化的步伐是否过急,而并非息差水平本身。
任志刚同时也指出,虽然优化措施已达到预期目的,但两年并非很长时间。市场仍需逐渐适应经优化后的制度的运作,此制度也需更多时间建立完全的公信力,包括还要看港元现汇在贴近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时的表现。
多年的金管局总裁生涯,虽然“有血、有泪、有汗水”,但是任志刚的表现也得到了香港人的高度认可。
在刚刚揭晓的由多个团体合办的“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中,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跻身三甲,得票仅次于行政长官曾荫权和长实集团董事长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