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特刊
  • 10:特刊
  • 11:特刊
  • 12:特刊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7 年 6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特刊
    李业广:证券市场市值10年增数倍
    香港与内地 重要经贸合作
    深刻记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李业广:证券市场市值10年增数倍
    2007年06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质的飞跃

      ⊙本报特约记者 白冰

      

      对香港交易所前任主席李业广的采访,充满了数字。不过也正是数字才最能说明问题。

      1997年6月底,香港证券市场市值4.3万亿港元。2007年6月,香港证券市场市值突破16万亿港元。1997年底,集资额达2475亿港元,到2006年底集资额达5245亿港元,其中3300亿港元是首次上市集资额。以2006年来计算,香港首次上市集资额全球排第二位,超过纽约和东京,仅次于伦敦。担任香港交易所主席一职达6年之久的港交所前主席李业广说,谈起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串串数字脱口而出。

      

      回归10年香港“升级”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则是香港证券市场一个质的飞跃。用李业广的话说,回归10年来,香港从一个“地区金融中心”发展到“国际级的金融中心”。

      英国伦敦市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份有关“环球金融中心指数”。该报告市场的监管、资讯、人力、资金汇聚等方面均给予香港很高的分数,全球排第名三位,次于伦敦和纽约。

      李业广认为,全球金融市场主要在三个时区: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中,纽约是美洲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而香港则有能力成为亚洲时区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从而纽约、伦敦鼎足而立。

      分析个中原因,李业广认为,内地因素是成就香港证券市场10年辉煌的主要动因。

      统计显示,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已经超过370家,内地企业占香港总市值的50%,融资总额超过1.5万亿港元。以每天香港的成交量来计算,内地企业的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60%。

      “内地企业在香港的金融市场占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李业广说最好的例子就是看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该指数在1997年6月底是1000点,这10年增长了10倍。

      

      香港要与内地“双赢”

      李业广说,内地改革开放后,内地国有企业需要“走出去”,要面向世界,要在世界的市场里竞争。在这过程中,内地企业面临两个问题:其一,需要筹集大量可以自由兑换的资金,购置新的设备,引进新的技术,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其二,企业的体制需要改革。因此,早在1992年,香港联交所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平台,同时为内地企业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这样,一则在香港筹集的资金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可以按照企业需要兑换成美元、日元、英镑等。二则在香港上市的企业,符合香港上市要求,无论是在会计准则、信息披露、企业治理结构水平等等,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内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在香港上市也从一方面证明企业在治理水平等达到国际标准。第三,企业上市后接受来自香港交易所、香港证监会,还有媒体、中介机构、投资分析机构、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因此企业上市的过程和上市以后市场的监管都能迫使企业决策层提高治理结构的水平,提升企业的素质,达到企业加快改革的目的。

      李业广认为,借用香港这个平台,通过市场力量,很多内地企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扩大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

      2006年10月,工商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以A+H股同时上市,当时是全球最大的一次首次集资的行为,在香港一个地方集资1249亿港元,海外配售部分申请工商银行股票的总值达到3500亿美元。

      “这是一个‘双赢’决定”,李业广说。一方面,内地企业达到改革目的,并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香港达到壮大市场的目的,吸引了许多国际投资者,提升了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

      

      要以公众的利益为主

      谈到香港交易所自身的发展过程,李业广表示,香港联合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合并成为现在的香港交易所,“合并效果非常好”。

      他介绍说,合并以前,联交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都是会员制的机构,联交所的会员就是证券商,因此联交所的管理也就是以证券商的利益为重。在现代金融管理来说,这个模式落后了,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交易所的模式,以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以证券商利益为重。

      合并以后,以前的证券商就成为香港交易所的股东,管理权交给专业人士管理,也不是股东。董事局一部分董事由会员选出,另一部分由政府委任。合并的时候也经过了立法的程序,并且在有关章程中清楚地说明:交易所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公众利益,在不违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一定不能牺牲公众利益。“这是一个很需要的改变,对国际投资者给他们一个很大的信心,就是香港这个市场监管是以公众利益为重。这也是香港交易所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进入香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改革是很需要,也很成功”。

      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上市,当时股价7港元,现在已经突破10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