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大考
长三角发展模式有待过关
2007年07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蔡国兆 新华社记者 姚玉洁
7月1日,国家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一重大政策调整在长三角形成的“冲击波”不仅引发了企业层面的焦虑,也再度深化了对长三角发展模式的反思。
浙江省的东港工贸集团是一家1981年成立的民企,产品以医药、染料为主。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中,氯和染料等在取消出口退税商品名单中赫然在列。但这家企业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按被取消的税率核算,这家企业光染料产品一项的损失就应该在200万美元以上。之所以没有受到影响,是因为企业借助自身议价能力将损失转嫁给了进口方。”台州市进出口企业协会会长张曦对记者说。
“此次退税率的调整,显现了国家缓解贸易顺差过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对长三角地区企业而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议价能力,已迫在眉睫。”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远鹏说。
长三角经济集群化特征相当明显。几千个产业集群造就了苏、浙、沪的快速增长。“这种横向一体化为主的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当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议价能力时,很容易导致‘全军覆没’的局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说。
在此次退税率调整中,长三角一些县、市的支柱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张远鹏认为,这次冲击波的经验表明,各地急需调整产业集群构造,从横向一体化走向纵向一体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拉长产业链,实现外贸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