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三个月的长江春季禁渔日前全面结束,长江渔民再次出江捕鱼。长江禁渔制度推行以来,鱼类个体增加,单位产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指标好转。但是,由于长江渔业生态环境恶化,禁渔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势头。
环境恶化
“禁渔”作用不大
“收网!”安庆市大观区临江村渔民孙言柱一边让妻子降低船速,一边拉网。不一会,一条条20厘米左右的长江刀鱼和乔丁鱼被鱼网带到了船上。细数,共12条刀鱼,5条乔丁鱼。孙言柱兴奋地说,“这些鱼比禁渔前大不少,一网下来就可以卖三四十块钱,一天挣一百多块钱应该没问题。”
邻村袁柏村渔民陈大网却没那么幸运。开禁后的第一网他只打起几条水草。他无奈地对记者说,“现在鱼越来越难捕”。
安庆市大观区渔政站副站长王传庆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可以捕到两人多长的鱼,鱼肉分割成块卖,现在鱼网网眼越来越小,很多幼苗给捕上来了。
安庆市渔业局副局长周锦云告诉记者,每年禁渔期结束后的一两个月,是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时候。渔民普遍反映鱼大了,鱼多了,但好景不长。这说明禁渔期鱼类获得了短时间的休养生息,但由于整个长江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禁渔制度的作用并不大。
资源衰退
禁渔制度应运而生
长江全长6300公里,入海径流量达1万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水系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26条,湖泊4048个,面积24172平方公里。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还有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长江还拥有许多特有、珍稀鱼类和野生保护动物。其中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占我国淡水水生野生动物三分之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长江渔业资源具有苗种资源、名特优鱼类资源、种质资源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独特优势。
历史上长江天然资捕捞产量最高达42.7万吨,近年来仅有10万吨左右;许多经济鱼类,如“四大家鱼”、银鱼、鲥鱼、鳗鲡等,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四大家鱼”鱼苗年产量从300亿尾下降到目前几亿尾;中华绒鳌蟹天然苗最高年产量1981年曾达到72吨,上世纪90年代平均只有2吨,2001年以来难以形成产量;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已濒临灭绝;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白鳍豚、中华鲟、白鲟、江豚、胭脂鱼等濒危程度加剧。在捕捞的渔获物中,洄游性鱼类减少,捕捞品种趋向单一,渔获个体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2002年,长江开始试行禁渔,2003年正式实施禁渔期制度。其中涉及沿江10省(市)的8100多公里江段5万多专业渔民。时间分别是:云南德钦县以下至葛洲坝以上水域为每年2月1日12时至4月30日12时;葛洲坝以下至长江河口水域为每年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
三大原因
造成渔业生态恶化
禁渔制度推行以来对长江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监测数据显示,鱼类个体增加了,单位产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指标明显好转了。一些珍稀水生动物如江豚、河豚、胭脂鱼等资源量相对稳定了。
“禁渔制度使长江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逆转,需要实行综合管理。”周锦云对记者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长江渔业生态环境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水污染、大型水工和非法捕捞是三大主要原因。
2002年首次发布的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河流水质呈下滑趋势,大量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域污染导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近年来,长江的水电工程建设、采砂作业、疏浚航道、港口建设、航运等水工建设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电炸毒鱼、使用有害渔具渔法等非法作业屡禁不止。
然而,目前长江渔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与长江渔业的特殊性不适应。江河、湖泊渔业的管理实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管理。管理机构的地方性与资源的公有性和生态的完整性矛盾,导致长江渔业的管理是各省(市)、地(州)、县划段而治,各管一片,各自为政,争管理权常常会演变成争资源、争地方利益,这影响了长江资源的保护。加强长江渔业资源管理需建立专门机构,实行全流域统一管理。
(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