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太湖蓝藻危机让江苏人更深切感受到环保优先的紧迫,江苏省将对太湖地区的化工等行业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在2008年年底前依法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
被淘汰的2150家小化工企业到哪里去呢?经济相对发达省市治理环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即污染企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迁移的问题。一旦污染企业向中西部搬迁,等于将污染源头转移到了长江、黄河、淮河等领域的中上游,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后果。
实际上,每当发达地区关停污染企业,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团就会大举进入。去年,浙江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关停部分污染企业,结果,一些其他省份的招商团进驻浙江,开出上好的条件,热情邀请这些高污染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据绍兴的上虞市一位副市长介绍说:“我们这儿几乎每天都会接待来自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一带的‘招商’,他们一过来,就向我们索要准备转移的企业目录,然后开出诸多优惠条件,要求将企业‘过继’到他们当地发展,有时候甚至是环保局长也出来招商。”
一些中西部地区尚未经历过环境污染的阵痛,他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超过了对环境可能遭受污染的顾虑,为了能够吸引那些被淘汰的污染企业,许多地方明确表态,保证让前往投资的企业通过环保评估。这就意味着,污染企业在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之后,不仅将失去环保制约,还将得到地方政府更直接的保护,这些企业污染环境的速度必将进一步将快。目前,我国2006年七大水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占26%,一旦水系上游遭受更严重的污染,下游也不可能幸免于难。
因此,对污染企业不能关停了事,还应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出路。现在,一些地方把污染企业迁入政府统一建设的工业园区,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排污集中进行治理,经费由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政府既避免了因企业迁移导致的税收流失,也避免了污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应该认识到,目前中西部地区尚未有条件对污染企业进行统一治理,发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承担起这种责任。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自保一隅置大环境责任于不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污染企业的出路问题比关停污染企业本身还要重要得多,毕竟,一旦污染企业大规模西迁,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沿海发达地区,最终都将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