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人士均建议,面对挑战,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管理,并有意识地控制金融开放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步伐。
⊙本报记者 谢晓冬 但有为
吴晓灵:加强东亚合作提高“免疫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7日在会上指出,东亚地区区域金融合作滞后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10年来东亚国家间金融合作得到了加强,今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应加强各机制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金融合作效能。
吴晓灵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经济融合程度已经较高,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间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份额。但与较为密切的经贸关系相比,东亚国家在机制化的金融合作方面较为滞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限。区域金融合作滞后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她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区域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金融合作机制增多,合作机制的功能也大为增强。具体来说,在金融危机后的短短三年内,金融合作机制数量较之前增长一倍,达到了8个。
就东亚金融合作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吴晓灵指出,应当加强各机制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金融合作效能;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编制地区监测报告;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东亚在全球机构中的代表性。
余永定:加强资本流动管理让危机“更远”
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则表示,尽管由国际收支顺差和汇率稳定结合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正促成中国资产价格的一路上涨,且使中国货币当局在同时实现汇率稳定、紧缩货币政策和银行盈利方面面临着“三难困境”,但中国离金融危机还尚远。不过为防范计,中国仍需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管理,金融开放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步伐不能太快。
余永定说,尽管作为一种妥协,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只是适度紧缩,过剩的流动性并没有完全被冲销,且人民币被允许升值来减轻冲销负担,“但在当前环境下,没有哪一个目标可以完全实现,”余永定说。
他认为,至少在未来五年内,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跨境资本仍将会持续涌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经济流动性泛滥。为抵御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中国仍需实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步伐不能太快。他提醒说,尽管中国目前的资本管制存在很大漏洞,但政府仍可通过采取某些措施来增加非法跨境资本流动的转移成本,从而控制资本流入。
“资本管制是中国国际金融稳定的最后防线,这一道防线守住了,中国绝对不会出问题,而资本管制的彻底放弃就是人民币的充分兑换,应该是我们所有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其他没干完之前绝对不能做这个事。”余永定说。
李礼辉:资产泡沫化威胁新兴市场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新任理事会会长、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7日的会上指出,全球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资产膨胀,金融资产的泡沫化威胁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安全。
李礼辉说,全球流动性过剩最直观的表现是,大规模的短期资本跨国流动追逐高回报,使得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被大幅推高;大量的资金流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动了资源型商品价格的飞涨;大规模的资本参与杠杆收购,提高了资本市场并购的溢价水平。
李礼辉指出,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资产膨胀,金融资产的泡沫化威胁各国金融的安全。全球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国际金融资产规模与交易量急剧膨胀,价格波动幅度扩大。在欧洲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市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全球股票指数更是连创新高。金融资产适度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泡沫化扩张则积聚着破灭的风险,从而可能威胁全球的金融稳定。特别是当前新兴市场迅速开放,资本流入规模扩大,但金融管理并不成熟,经济基础相对脆弱。一旦市场出现负面信号或者发生重大的政策、社会变动,可能引起资本大规模外逃,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对经济和金融将产生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