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其珏
中国通过期货市场加强石油安全的努力会否在香港地区率先突破?本报昨天从香港三大政党之一的民主建港协进联盟(简称“民建联”)获悉,其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建议港府应尽快成立石油期货市场。由此,关于石油期货市场“花落谁家”的争议烽烟再起。
多方“暗战”
为维护石油安全、构筑区域定价中心,多年来各方都在石油期货市场的筹备方面悄然“暗战”。此前有消息称,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向证监会提交了石油期货申请,上海石油交易所也计划推出汽柴油等品种的中远期现货合约。此外还有报道称,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在积极研究石油期货品种,泰山石化则在广东打造另一家有可能成为定价中心的华南石化交易中心。但由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上述计划或迟迟未获批准,或缺少推出条件。
而民建联此次递交的报告不啻要给当前的“暗战”各方引入一个新的强大的竞争者。
据本报记者拿到的这份“香港设立石油期货市场建议书”称,香港证券市场近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货市场,而在衍生工具市场、提供多元化产品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但中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价格中却缺乏“话语权”。因此,从国家的经济安全及战略利益看,中国确实需要建立一个稳健的石油期货市场。
香港优势
为此,民建联呼吁,为了着力促进香港衍生工具市场以及进一步提高产品多元化程度,以推动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并为香港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协助国家争取区域性石油定价中心地位,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应尽快向中央争取在港设立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以吸引国内外商家在中国境内进行石油贸易买卖。
报告认为,中国内地有多种限制均明显制约了石油期货市场在当地的发展:如市场经济推行历史尚短,市场化程度仍然不足,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及完善;部分石油产品仍然实行价格管制等。
反观香港在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上,却具有多项优势。报告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拥有足够的经验以及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资者国际化,可吸引海外交易商参与;拥有高效率的银行体制,风险管理良好;具有与伦敦和纽约两大石油交易中心互为补充的时空优势。
“以香港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机制,以及高效率金融服务等多项竞争优势,加上结合中国作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以及其石油炼化规模和石油储运的条件,便构成香港成为新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心的客观条件。”民建联在报告中说。
就此,民建联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强迫切感,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二是争取允许QDII投资期货产品;三是争取进一步放宽内地期货交易商来港开业限制;四是与内地共同合作建立兼具买卖及实物交收的交易机制;五是逐步将对外石油采购交易移至香港进行。
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近日已公开表示,会研究由民建联提出的在香港设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议。
内地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建议似乎并不完全是香港的一厢情愿。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就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大学曾举行了一次内部研讨会,重点就是研究把香港纳入石油期货备选地的可能性。
据称,这次内部研讨会除了邀请业内专家外,也有不少重量级人物出席,包括香港金管局高层和国家发改委官员。
“尽管上海已有了石油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但国际化程度的滞后以及政策限制都制约了当地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该人士表示,在发达国家,一个统一、正规、完整的石油期货市场应该包括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应该容纳包括原油、汽柴油、液化气、天然气等各个类型的石油期货品种。但上述两大交易所短期内显然很难具备这些条件。
在他看来,只有把中国的石油供需体制纳入到国际长线的供需体制中去,才能真正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
他最后告诉本报记者,监管层目前已开始考虑在港构建石油期货市场的设想。“其实,内地证券市场已从大型蓝筹H股‘海归’中尝到甜头,监管层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大增。他们相信,香港规范的监管体制加上内地的交割能力将有助于在当地建立亚洲的燃油期货交易中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内地大型石油集团的现货交割都不在香港,当地也没有石油交易的经验。因此,香港未必是打造石油期货市场的最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