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7月12日发布的当前全国洪涝灾情显示:截至7月10日,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4284.7千公顷,成灾2025.9千公顷,受灾人口6632.7万人,因灾死亡360人,倒塌房屋21.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
每过几年,我们几乎都要为洪灾所带来的损失痛心疾首,尤以1998年洪灾和今年的洪灾为甚。洪灾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性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据统计,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已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10%左右,吸纳雨水的动能削弱大半。
1998年洪灾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对相关流域植被的保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明显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流域内居民的经济生活来源无法保障。砍伐林木是长江上游林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这种收入结构,就无法有效阻止他们砍伐林木。另外,造林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也是一大原因。目前,采伐森林面积是同期造林面积的几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市场化的逐利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在造林方面不作为导致的。
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样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以草地为主,当地农民放牧或者开发耕地,造成草地面积急剧缩减。比如,青海省曾在1958至1960年在黄河上游开垦了570万亩草地,造成农牧两败俱伤,草地开垦后加速了表土的风蚀和水蚀,虽然已退耕还林,但至今未能恢复原来天然草地植被的原貌。
草地对于黄河的作用如同森林对于长江的作用。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研究表明,农田比草地的水土流失量高达40至100倍,种草的坡地与不种草的坡地相比,地表冲刷量减少77%。天然草地不仅能截留可观的降水量,而且比空旷地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涵养土壤中的水分有积极作用。一旦草地破坏,吸水、护水的屏障不复存在,水土流失就会加剧。
从根源上来看,无论是长江中上游对森林的无节制采伐,还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对草地的破坏,都与对利益的角逐密切相关,在当地居民获取小利的同时,由此带来的环境恶化给整个中国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鉴于这种现状,应该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加大对长江、黄河等流域中上游地区居民的财政补贴力度;对部分地区居民进行迁移;由国家组织培训,彻底改变当地居民通过毁坏环境获取生活来源的状况;把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等指标列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促使官员真正关心环境,保护环境,以阻止环境的恶化趋势,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