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 扬
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之道,而集中精力研究某位投资大家,结合中国国情使之本土化的趋势已经开始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巴菲特研究专家,如刘建位,他穷6年之力,写出了3本探讨巴菲特投资之道的书,其中两本很有学术价值。写这本《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的张荣亮似乎有成为彼得·林奇研究专家之势,但就这本书看来,似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思考。
投资之道是相通的,但是投资大家的投资风格深深打上了他们生活、个性的烙印,从而,投资的一定之规在不同的投资大家那里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全面展现了林奇独特的投资风格,并结合中国股市的实际做了很多本土化解释。
不像时下流行的观点那样,认为机构投资者是专家投资,更有优势,林奇强调个人投资者的优势。个人投资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发现好公司,不像基金那样有投资比例的限制,能投资多少就买多少。不用担心资金赎回,也没有向外界披露业绩和组合的压力。可以随时进出,不用担心回报率的外在压力。“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的。如果完全施展出来,在市场上将取得比专家更好的业绩。”
不管是哪种投资者,找到好的投资对象是重中之重。林奇创造的投资神话都是因为找到获利丰厚的公司,尤其是那种10年翻10倍的Tenbagger公司,这些公司是怎么找到的呢?并非得特异功能才行,实际上极为平常,那就是时刻留意日常生活。林奇讲过L`eggs连裤袜的例子,那是从他妻子平常的购物行为中发现的,生产这个产品的公司股价上涨了6倍,如果不是被统一食品收购,林奇估计会涨50倍。相同的例子还有美体小铺。“开始寻找Tenbagger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处的附近:不是在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在你曾工作过的地方。”以投资的眼光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去寻找到赚10倍的公司,没有秘笈,只是勤奋、细心而已。现实中的投资人天天关心的是股价涨涨跌跌,根本不关心公司本身,更不用说从自己的生活角度去考察公司了。虽然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还不是太高,很多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司并没有上市,但是今天上市公司中有很多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比如夏日炎炎时要选择空调,就有格力和美的,要去购买的店铺可能就是苏宁。
从生活角度选择到公司以后,按照林奇的投资风格,需要对这个公司归类。林奇把公司分成6类:缓慢增长型、稳健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起伏型、转型困境型、资产富裕型。对不同类别的公司,要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比如快速增长型公司,这是一种持续快速增长的公司,规模小、活力强,每年增长率20-30%的公司。这里面蕴藏着上涨10倍、40倍甚至100倍的公司。正因为如此,这类公司的股价往往非常高,市盈率大大超出平常水平,如我国深圳市场中小板公司,市盈率往往60倍、70倍。林奇的警告是:“市盈率超过40倍就很危险,因为快速增长型连续超过40%的公司也是很少的,过于高速的成长难以持久,也会使企业走向毁灭。”
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期间,选股几千只,既有选取好股票的经验,也有避免差公司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尤其弥足珍贵。林奇认为投资者应该远离热门行业的热门公司、被冠以某某第二的公司、盲多元化的公司、小道消息四处传播的公司、名字太过花哨的公司等等。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公司,也有太多喜欢追逐这类公司的投资者。林奇的避免差公司的总结,对中国投资者真是金玉良言。
林奇心目中的理想公司往往具有和上面这些公司相反的特征。公司的名称很平淡或很不好听、产品简单(生产瓶盖、番茄酱、罐头盒之类)、业务令人沮丧(比如火葬场、碎石场之类)。这一点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一书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科技、大热门行业给投资者提供的回报,远不如那些生产日常消费品和制药行业公司的回报。对于是否要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有一些信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人在大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公司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这都是买入该公司股票的最好契机。至于买入以后如何处理持股?那就是长期持有,那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减少错误判断,避免便宜卖掉好股票。除非公司出问题,或者股价高得离谱时才出售股票。这些做法是所有投资大家都遵守的准则。
如果对世界上的投资大家做一番比较,林奇其实是普通人最容易模仿的。我们没有巴菲特的充沛现金,可以在股价下降过程中,继续大量买进看好的股票,无人能承受罗杰斯那种“暴走一族”的环球旅行费用,索罗斯对波普哲学的精研程度,不是普通人几个月功夫可以练就的,科斯托拉尼的想象力超乎寻常,也有点像哲学研究,更非一日之功可以成的。这些人都是一般投资者难以模仿的。
林奇则从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公司,按照常识买卖公司,他是一个“随机应变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可以买卖1000多只股票,而不一定集中在几只股票上,他的投资哲学简单易学。让我们好好阅读这本书,像彼得·林奇一样投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