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理财·钱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产权信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警惕无形资产虚化造成国资隐蔽流失
    让增加财税收入 成为刺激消费“启动器”
    住房“全流通”可缓解供应不足压力
    最大企业不能成为 最近污染源制造者
    将流动性过剩看作头号敌人可能会丧失历史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增加财税收入 成为刺激消费“启动器”
    2007年07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马红漫

      

      2007年上半年,中国税收收入仍在高速攀升。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规模近2.5万亿元,增幅达29%,是近年同期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税收规模的大幅增长显示出国家财政实力的明显增强,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为目前已然捉襟见肘的宏观调控手段,提供一个创新的调控思路。

      如果对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困境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那就是:由于外汇占款持续增长而引发了流动性供给过剩。然而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实质是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这其实符合教科书中对于经济危机的阐述,只不过由于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然使得海外市场成为国内企业主倾倒“过剩牛奶”的河流。经济危机的形式也由商品供给过剩演化成外汇占款供给增加导致的资金供给过剩,但是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宏观经济数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从需求结构看,在过去的20年中,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从66.0%下降到51.9%。同期,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从51.7%下降到了38.0%。

      由此可见,所谓的外汇储备增长、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等等一系列目前看似难以破解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各界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他们的本质原因都是相同的,即市场处于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或者是减少供给或者要提高需求。而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保持就业率和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使得减少供给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解决困局的唯一思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启动内需。

      遗憾的是,既有的调控政策对于这一目标实在是勉为其难。事实上,导致消费需求不振的关键在于,社会居民“无钱可花”或者是“有钱不敢花”。而面对表面上趋于过热的经济走势,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无外乎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即便加上即将发行的特别国债,这些措施其实都是试图从减少货币供给、提高资金使用成本的角度来抑制过热趋势,但本质上也会对市场需求形成抑制,甚至有南辕北辙之嫌。

      政策的失灵并不能埋怨政策本身,如同中医理论一般,货币政策之于当今宏观经济如同治标,而无法切中肌理,税收政策的调整则是正当其用之际。导致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在于,居民预期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而伴随房改、医改、教育改革的推进,居民预期中的开支大幅攀升,由此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就成为必然,因此才会演绎出一场所谓流动性过剩“大戏”。财政税收的大幅增加,为刺激居民消费创造了契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真正发挥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从而破解宏观经济问题的要害。

      其一,财政税收的开支须当全力立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住房保障制度、医保制度等等。这些保障体系应尽快破局推进,将高税收落实为居民普遍的高福利,从而消除居民预期开支大幅增长的不确定性。目前的问题是,类似的社保体制建设始终落后于居民的期待。以医保为例,在去年年底未能上交医改方案之后,卫生部曾承诺今年5月向社会公布改革初步方案,但时至今日方案仍未成型,这样的速度不能令各界满意,也让财政税收的投入遭遇到了来自部门制度建设的瓶颈。

      其二,尽快变财政收入为“让富于民”。既有的税收体制成型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其时国家正处于通货膨胀和财政收入不足的环境当中,因此税制设计偏重于抑制需求同时兼顾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的原则。显然,这样的原则并不适合当下的经济形势,需要从原则上予以矫正。矫正的方向就是让税于民,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使税收体制成为拉动内需的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减轻居民整体的税务负担,诸如减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等;另一方面,则是在整体财政收入增速较快的背景下,严格加税和征税的法定程序。例如,对类似证券交易印花税等税率的上调需提前公告,对是否应当增加税率、增税所得应用于何处等进行公开讨论。只有事前经过公众的充分讨论,新的税率方案才可实施。这样才能彻底避免加税伤害市场信心的不良影响。

      市场总是正确的,如果政策调控措施遭遇到了市场无声的“反抗”,唯一的办法就是矫正政策选择,而不是去抱怨市场。只有找准当前宏观问题的要害,在既有政策基础上,施以适当的税收政策措施,宏观经济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