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信息披露
  • 9:时事·海外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
  • 16: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技术换市场 中国车企海外“反攻”
    汽车钢板厚薄论可休矣
    美系汽车陷入困顿 日欧系咄咄逼人
    菲亚特的中国通孟斐璇
    高油价无碍SUV大行其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技术换市场 中国车企海外“反攻”
    2007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已经历了20余年,中国汽车企业能否摆脱“汽车工厂”的形象?一定可以!这次断言的不是中国本土企业,而是跨国汽车巨头们。是什么让这些国际巨头们低下了曾经高昂的头,频频来华寻找合作伙伴,并不惜出让其海外销售渠道?中国车企能否抓住这最新的国际合作浪潮,蜕变出中国的大众和通用?

      ⊙本报记者 吴琼

      

      中国汽车业曾因“以中国市场换外国技术”的合资而备受诟病,但2007年夏季,“以中国制造、甚至中国技术换取海外销售渠道”的新中外合作悄然出现。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业正驶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南汽集团与依维柯集团、奇瑞汽车与克莱斯勒集团、上汽集团与依维柯集团的合作推动下,一股全新的中外汽车合作浪潮滚滚而来。

      

      中方借船出海

      在南京依维柯总经理拉纳·马奥利兹奥规划的美梦中,2008年,“在南京依维柯生产的‘跃进’牌轻型卡车,可以通过越洋滚装轮船源源不断地输往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然后通过依维柯在海外的销售渠道销售。”

      “跃进”品牌其实原为南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当2006年南京依维柯整合了南京跃进后,拉纳及依维柯就决定保留跃进这一品牌,并在2006年分三步运作以实现其勾勒的美景。

      昨日,南京依维柯营销部长秦续俊表示:“2006年是跃进品牌的强身健体年,南京依维柯投入了6000万元,将依维柯的核心技术(设计、生产工艺、检测技术)融入跃进轻卡,未来生产的跃进轻卡将达到欧洲标准。”

      第二步则为跃进品牌的改头换面阶段。从2006年至2007年,新跃进将在意大利都灵设计,在中国生产;预计2007年12月,新跃进将亮相;2008年1月,新跃进将投放到市场。2008年,整个跃进品牌的销量达到10万辆,海外市场销售为1万至2万辆。

      只有实现南京依维柯的第二步目标,拉纳才能触摸到他的美梦。彼时,跃进品牌也将彻底打入依维柯的欧洲阵营;在依维柯、跃进双品牌战略下,南京依维柯的出口销量将占到其总销量的10%,南京依维柯也将真正成为依维柯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依维柯的另一合资伙伴———上汽集团将成为海外重卡利益的分享者。

      “南京依维柯的跃进卡车、上汽依维柯红岩的重卡经过依维柯技术改进后,都会销往海外。”依维柯中国大中华区总经理万如意透露。“我们已对海外的经销渠道进行详细的前期市场调查。从海外经销商的反馈看,这些中国品牌的商用车比较欢迎。”

      

      产业链上共谋利

      与依维柯的全球战略相仿,克莱斯勒也拟让奇瑞汽车搭“便车”。

      7月4日,克莱斯勒与奇瑞汽车签署合作协议。该协议的重要内容为:双方将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和克赖斯勒公司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

      与依维柯、南汽集团的合作相比,奇瑞汽车似乎获利更多。在奇瑞汽车的产品中,克莱斯勒将选出数款车型;其后,克莱斯勒将进行改进;奇瑞汽车生产改进后的产品,并贴克莱斯勒道奇的牌,且借用克莱斯勒的海外销售渠道销往北美、欧盟地区。

      在这笔交易中,奇瑞汽车不仅得到了技术转让费、代工费,且奇瑞生产的道奇车还销到海外。这种中外合作模式,在几年前根本不可想像。是什么克莱斯勒、依维柯这类跨国汽车企业作出这样的合作决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一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完成汽车产业链而具有竞争优势,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商务部副部长、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魏建国一语道破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