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信息披露
  • 9:时事·海外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
  • 16: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技术换市场 中国车企海外“反攻”
    汽车钢板厚薄论可休矣
    美系汽车陷入困顿 日欧系咄咄逼人
    菲亚特的中国通孟斐璇
    高油价无碍SUV大行其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汽车钢板厚薄论可休矣
    2007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特约记者 宦璐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车时会很专业地问经销商一个问题:你们的钢板有多厚?当安全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关注点时,钢板的厚薄仿佛成为唯一一个重要的安全衡量标准。

      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轿车和卡车结构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用那些粗粗的钢梁来连接、支撑了,可是在一辆汽车里,最重要的支撑部分还是钢梁组成的车架,打个比方,车架就相当于骨骼系统。而钢板呢?那是皮肤。皮肤固然重要,可是用来支撑人体的,并不是皮肤。

      上汽汽车总经理王晓秋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汽车厂商在设计车型时,钢板的厚度都完全能够达到安全的要求。钢板薄了,汽车轻了并不代表汽车安全性能的降低。汽车的碰撞强度主要是看钢板强度,而不是钢板的厚薄。

      汽车轻量化主要是用新材料,例如高张力钢板或高强度铝合金,所以汽车碰撞安全主要是依据于设计。只是德国厂商在设计时更倾向使用“过度设计”,连钢板的厚度都要超过理论值,所以德系车的钢板会更厚而已。有些钢板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质量问题,或者是钢度不够,以至后来造成了交通安全事故。

      消费者应该知道的是,车辆的安全设计主要集中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身的前部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安全带、空气囊等缓冲装置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这样的车身构造被称为车体吸撞结构。因此,安全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车厢结构进行强化,确保车内生存空间。

      关于人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看“壳子”能吸收多少碰撞能量,保证人的安全!而骨架显然是不能吸收能量的,只能是通过钢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动能!

      业内人士介绍,钢板薄了20%,并不是说你的汽车安全性下降了20%,而是你的汽车吸能区将先于对手的车而工作,直到被你的驾驶室顶住。但是,当你的钢板强度比对手弱一点,结果则可能是致命的。当然,如果钢板厚了,对于行驶稳定性、车身刚度、车身碰撞后的可修复性等则是很有好处的。

      因此,钢板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而任何一个不重视汽车钢板刚度的厂家,就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最不负责的凶手。

      福特汽车创史人亨利-福特曾说过,没有一辆车能够做到绝对的安全。车辆安全=50%主动安全+30%被动安全+20%安全意识。归根结底,主动安全还要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