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
时下,战略转型在银行界是个时髦的话题。尽管稍事浏览各家银行的战略转型,不免略有雷同之感,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确具有十分深刻的背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拒绝转型,仍以传统模式开展经营,无疑是将银行自身置于不利境地。放眼今明两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的总体经营环境依然较为有利,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当然也有一些中长期的挑战需要认真加以应对。
在城镇化、重工业化和“人口红利”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中长期有望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今明两年企业较好的效益将继续维持,房地产需求较旺,加之奥运会等因素的推动,存货和固定资产投资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财富效应的逐步释放,将拉动国内消费增速提高、结构升级。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无论是其工商企业贷款这一主体业务,还是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新兴”业务,都将获得很好的发展空间。
当前正在进一步深化的金融税收改革,将为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提升盈利能力打开一片新的天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生深刻的历史性转折,我国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将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为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优化业务结构开辟更广更深的“蓝海”。我国金融企业综合经营试点继续推进,商业银行直接设立或者收购信托、租赁、保险、证券等机构已经开闸,未来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将更加有利于银行增强全面金融服务能力。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银行业代客境外理财规模逐步扩大、范围逐步拓宽,与此同时银行业被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都将进一步国际化。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将正式实施,商业银行实际税负显著降低,其盈利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为其把握上述战略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实施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主要商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仅 “引资”,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引制”和“引智”的平台。商业银行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前中后台分离、增强条线功能和矩阵式管理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再造组织架构,建设流程银行,为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加强风险管理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制度基础。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正逐步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以战略为导向的、体现业绩和岗位差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切实增强经营活力,驱动和引导战略转型。通过实施数据大集中、管理会计、内部评级法等项目,为进一步改进客户服务、有效进行经营决策和科学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石”。
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商业银行也正面临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挑战之一是如何妥善处理经营管理与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交织、经济增长高位升温和宏观政策注重“微调+频调”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作为宏观调控重要载体与经济热点之间“即”与“离”的关系,如何加快实施战略转型以保持实现业务的平稳发展,如何增强宏观研究的前瞻性和致用性等,更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应对的课题。挑战之二是如何很好应对资本市场发展这把“双刃剑”。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然确立,银行的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等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努力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 挑战之三是如何切实增强综合实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综合实力的对比。商业银行如若不能成功应对挑战,则将在市场上落伍,甚至被淘汰。上世纪80-90年代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著名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成功应对变革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变革。”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洗心革面”、持之以恒地实施战略转型。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四大转变:业务结构从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核心资源构成从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并重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从内部化、集中化向外部化、分散化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基础与条件,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