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焦点
  • 6: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特别报道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经济增长过热就业却过冷
    尤其需要警惕“制度先行”陷阱
    乔布斯捕获了
    消费类电子产品之魂
    警示:中国认知内外落差巨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示:中国认知内外落差巨大
    2007年07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陈鸿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室主任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年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那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究竟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迅速发展的,这需要有一个客观的、量化的指标来予以衡量。美国的皮尤调查中心是一家独立的调查机构,其负责人就是盖洛普公司的原老总。该机构每年都在许多国家开展一系列的相关调查,部分国家公众对中美日德法五国的好感度调查,就是其调查项目之一。从其2006年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于这些年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在国际社会非常不得人心,所以在某些国家的口碑极差,例如在土耳其和约旦。但尽管如此,美国在其盟国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伙伴国家,其得分还不算太低,尤其是在日本和英国,中国公众对美国的评价也还不错。如果分别剔除本国公众评价的话,美国的平均分为38.6,比其他4个国家要差一大截。名列榜首的德国为60.9,法国也有54.3。中国与法国非常接近,为53.7。稍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日本居然得到了60.4的高分。这表明虽然某些日本政要坚持错误的历史观在邻国引起了强烈的反感,但日本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印象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那么令人生厌。它在法国和印尼分别获得了83%和78%的公众的好感,在美国的好感度更高达88%,大大超过它在本国的好感,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如果不是在中国获得的好感太低从而拉低了平均分的话,日本是可望独占鳌头的。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英国BBC委托环球扫描公司进行的类似调查结果也显示,日本与加拿大并列受欢迎国家的榜首。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在改善其国际形象方面的努力还是奏效的。巴基斯坦虽然是中国的传统友好邻国,但也仅有69%的公众对中国具有好感。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非常稳定的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始终维持在70%以上。

      从这一调查数据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本国的好感都非常高。中国人对本国的好感高达94%,比在其他国家得到的最高好感高出25个百分点。在6月下旬公布的今年皮尤全球民调结果中,除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仍持有好感外,中国在欧美的形象处于下降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美国公众对本国的好感也比其他国家的最高好感高出了19个百分点,显然也是自我感觉太好。与此相反,日本、德国和法国公众对本国的好感,还低于其他一些国家,这也许反映了他们的态度更趋理性。法国和德国公众对对方国家持有好感的人居然如此之多,这充分反映了战后半个多世纪中双方在消除历史宿怨、实现民族和解方面的努力是极为奏效的。而中国和日本对对方的好感则与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清楚地显示出欲实现东亚一体化的目标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显而易见的是,如何缩小中国人自己与国际社会在对中国认知上的巨大差距,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拥有坚定的信心,这当然是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极大的努力去解决,竭尽全力去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这里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急剧增加的外贸顺差、减少国外对中国的倾销投诉,同时高度关注出口产品的安全问题;加强对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各国的合法权益;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则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力争取得企业的效益与当地的社会效益的双赢,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切实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真正使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力戒类似“黑砖窑”事件的再度发生;至于出国旅游者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更是不言而喻。

      另外,在对外介绍中国之际,必须采用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如照搬国内的宣传方式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还有可能收获反效果。但愿方兴未艾的孔子学院能在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部分国家对5个国家的好感度调查

      (2006年)

                美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美国        77     66     52     88     52

    英国        58     74     59     68     65

    法国        39     89     68     83     60

    德国        37     65     72     70     57

    西班牙     23     72     66     85     45

    俄罗斯     43     77     74     73     63

    埃及        30     62     60     83     63

    印尼        30     56     52     78     62

    巴基斯坦    27     31     25     43     69

    约旦        15     44     46     46     49

    土耳其     12     43     18     46     33

    尼日利亚    62     59     59     64     59

    日本        63     78     72     77     28

    印度        56     47     46     60     47

    中国        47     54     59     21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