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焦点
  • 6: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特别报道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商学院
    董事会
    要认真过问公司战略
    宜家:打造消费文化的“逆向战略”
    ■商学院链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宜家:打造消费文化的“逆向战略”
    2007年07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复旦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

      蒋青云教授

      宜家总是处在主导地位。从目前宣布扩张可以看出它供应链整合几近完成。

      企业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96年发表的经典文章《什么是战略?》中,曾以宜家为例来揭示什么是独特的战略定位。“宜家家居反其道而行,选择以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方式来执行自己的活动,从而成为诠释战略定位的代表企业。”

      ⊙本报记者 姚音

      

      价格矩阵

      在宜家公布的最新中国计划中,未来的5-7年里,其在中国门店数将以每年增开两到三家店的速度增长。深圳、大连、南京店也将在2008年内开业。按照宜家全球CEO安德斯·代尔维格的设想,到2010年前宜家在中国一、二线城市铺设至少10家店面,“我们用了九年时间来研究和适应中国消费者,现在到了提速的恰当时机。”

      迈克尔·波特将宜家家居最具特色的战略定位概括为逆向战略定位。此战略的核心即“低价”和“有限服务”。通过将目标对象定位于年轻的家具客户———尽可能提供便宜且时尚的房屋软装饰。这种做法,最初源自1953年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为打破零售垄断固有游戏规则,而开创的以家具制造商的身份直接卖家具给消费者,同时又以零售商身份直接向独立生产厂家采购家具的经营模式,并且快速在市场上找到突破口。

      针对宜家选择年轻群体作为市场覆盖的主要对象,其推出的“低价”配套策略也体现在它“从价格标签开始设计”的独特定价方法上。对于很多家居公司而言,一般的流程往往先是有设计的产品,然后再计算出目标价格。但对于希望“提供尽可能低的价格”的宜家来说,价格是首先被考虑的问题。

      由全球资深经理人组成的产品战略委员会,根据对顾客消费习惯的监测结果,为宜家的产品开发团队制定开发方向。然后,这个方向被传达给产品经理,由他们使用宜家的“价格矩阵”方法,来确认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未来产品线,也就是新产品的价格。在确定价格以后,宜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生产商。在完成上述流程以后,才进入真正的设计阶段———宜家利用内部竞争方式挑选设计师,为产品找到最后的设计方案。

      而随着宜家逐渐增大在中国的本地化采购,它正逐渐争取到价格优势。2001年,宜家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份额的14%,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到达20%,中国很快取代波兰成为宜家最重要的成品供应国。在2007年,宜家在中国已经有了300多家供应商和3家自己的工厂。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从2000年到2005年,宜家在上海店面的商品平均价格下降了46%,而同期销售额增长了345%,2006年财年,宜家在中国的销售尽管收入占宜家全球的营业收入的比重不高(2006年财年全球营收173亿欧元),但年销售增长率高达30%-40%。中国已成为宜家全球销售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把缺点转化为利润

      逆向思维和独特定位在宜家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无处不在。用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的话说就是:把缺点转化为利润。具体的做法表现在宜家让衬衫厂制造椅子靠垫,让门窗厂打造桌子框架,晴天的时候把雨伞价格抬高而下雨的时候再打折出售。

      围绕战略定位,宜家进行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整合。

      首先是有限的顾客服务。为了抓住那些愿意节省成本而牺牲服务的顾客,宜家放弃了销售员贴身顾客的销售方式,而是采取销售员咨询、店内展示的自助式服务;其次是顾客自助购物。宜家擅长设立样板间,以陈列相关的产品,顾客不需要设计师的协助,就可以想象各种家具摆放在一起的样子;第三是模块化的家具设计。和其他厂商依赖制造商的做法不同,宜家自己设计专有的低成本、组合式、可自性组装的家具,更符合公司的定位;第四、更低的制造成本。除了与OEM供应商合作外,宜家也鼓励各供应商之间进行竞争,并倾向于把订单授予那些总体上衡量起来价格较低的厂商。为了进一步降低价格,宜家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其供应链布局,根据各地不同产品的销量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其生产订单在全球的分布。

      

      与顾客结盟

      宜家成功的精髓在于,在于它锁定了全球的中产阶层为自己的目标客户———这些人有着非常类似的购买习惯,宜家让他们一旦坠入其中,就难以脱身。宜家把自己的产品称之为“民主设计”。这种民主精神的真正核心是“与顾客结盟”。宜家一再强调,它的每一个产品都体现了“为了大多数人”的经营理念。

      而在宜家即将开始的中国全面扩张中,对本地文化的逐步了解将带来更迅速的市场反应。宜家中国的产品本身与全球没有区别,但是不同的是针对顾客需求给出的产品组合。为了保持竞争力,宜家中国的市场部门每个月都派出市调小组去侦察竞争对手的标价,然后迅速调整产品组合和价格,还会特别宣传自己原本就有价格优势的产品。此外,他们通过对消费者的各类调查结果来调整卖场,以求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为了强调“与顾客结盟”的理念,坎普拉德在《一个家具商的信仰》中提出,“为大多数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包含着打破地位和传统的局限———成为更自由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与众不同。”事实上,9年来宜家在中国市场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城市消费文化的代表符号。而对于年轻群体而言,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无疑有很强的杀伤力,谁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大趋势:民主背后,人人都渴望成为主角和支配者。

      本版制图 郭晨凯

      案例点评

      宜家扩张:自建为主 不排除收购可能

      ⊙蒋青云

      

      宜家在中国掀起新一轮降价潮,赢得了市场的欢迎。应该说这并不是仅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调整,而是回到了其原来的定位。事实上,刚进入中国时,宜家的中国供应链还不完善,所以价格比较高。随着供应链和供应商实现本土化,价格降低与公司原来的定位才相符合。

      对于大多数在华的零售企业来说,只有把供应链做好才能赢利,所以经过几年的比较,宜家基本完成了战略供应商的选择和自建,形成了供应链体系,从而也形成了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从营销惯例来看,零售商与供应商双方间是互相依赖的。这不仅在国内,国际上亦然,所以宜家也会用这种实力来压制供应商,但同时一定会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之后达到双赢的结果。

      

      向下渗透的经营路线

      从经营类别上细分,宜家主要是提供家庭装饰产中,强调的是简约,风格,廉价,此外倡导顾客要通过自己增加劳动、享受自己动手乐趣的理念。可以说,廉价在国内是有市场的,简约在中国都市化的生活中也被逐渐接受。但是自己动手的方式却受到了阻碍,也制约其快速打开国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与国内的消费习惯有深层联系。一方面中国家庭施展的范围比较小,容易受限制,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国人对服务的要求更高。针对此种状况,宜家特别在中国开设了设计安装部门,这也体现了宜家的本土化进程。                        

      我们可以看到,宜家在国内的经营路线是不断向下渗透的。在西方社会,宜家主要盈利对象是中产阶级,但国内不存在这样的群体,所以它只能面向都市大众,这在中国是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但随着它定位日益向大众市场靠拢,也导致一部分对生活品位要求比较高的消费群的丧失,这是它降价的风险所在。但另一方面,它的模式也是靠大批量来获得利润。所以虽然在梯度化的向下渗透过程中放弃了一部分消费者,但宜家因此却能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此外,宜家也不需要担心原客户会流失太多。因为它不仅靠价格来取胜,有有自己的产品特点,虽然廉价,但仍强调简约和时尚,这样就降低了价格诉求的压力。

      

      扩张进行时

      宜家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选择了保守路线,为了降低风险,投资速度很慢,同时,要了解中国市场的消费购买行为,也会拉上当地伙伴一起承担风险,而随着本土供应链问题的解决,市场扩张速度必然加速,可以预见其今后会通过增设门店发挥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从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扩张模式来看,不排除宜家在近年内选择收购本土企业扩张门店的可能,但仍要视被收购企业是否存在与宜家相似的经营模式和产品而定。从目前来看宜家还是自建为主,选择自己投资直营。但在未来,它可能会为了扩大规模会出现这种状况,但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样做的成本。

      宜家之所以没有选择上市,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企业自身不愿意和市场其他主体共同分享资源。第二,它不愿意别人影响内部决策,宜家自身有足够的现金流发展,尤其处在零售行业,资金比较充足,不需要借助外部的资金。

      从未来发展的风险和瓶颈角度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一,宜家目前所做的降价策略可能导致其失去一部分高端客户,所以它应该明确到底瞄准哪部分中国客户群来发展。其次,宜家色彩风格上不容易为本土大众消费者广泛接受,是取悦本土还是坚持原本的风格,还是需要权衡的。第三个,还是回归到供应链的问题。供应链问题的矛盾,会引发供应上的反抗力,这点也值得注意。第四,员工管理和人才供应存在一定差距。正如百安居的前中国区总裁卫哲说过,连锁商店效益中百分之七十来自于位置,百分之二十来自于品种结构,百分之十来自于管理。这一方面说明人员管理不一定占主要地位,但在同行业不相上下的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管理的先进程度却至关重要。

      (本文由姚音采访,倪珊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