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辆“巨无霸”旅游车,嘎然而止。久违的面孔鱼贯而出,迅即汇聚在塔前草坪,凝视着镜头。“咔嚓”,众人哄然散去。原来,这些“到此一招”的游客,正被赶鸭子一样,要赶往下一站香榭丽舍。太可惜了,邻座当地人送去困惑的眼神。
切换镜头。布鲁塞尔广场一家百年炖品食肆前,等候者有轻声翻阅报纸的,有细语交谈的。“快点,我们要赶时间!”一种耳熟能详的语言,刺破寂静的广场。老板见状迎到:“先生们,我们不卖速食,这炖品专供懂得慢慢品味的人享用,让你们见怪了。”
此类场景国人早见怪不怪了吧?其实,这是无数国人之现状,不做作,真实得很。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都什么时代了,还宁静致远,循规蹈矩,岂非顽固不化?
无须饶舌,祖国面貌今非昔比,经济规模已占居世界前四位,但问及海外人士归来之感受,却总感觉少了什么东西。对了,就是那分自信、内涵,底气。也许,一个城市固然要有靓丽的外表,诸如象征财力的摩天楼,然徒有茫茫“白色森林”,而失缺丰富的内涵,以为套件西服,就具有绅士风度;怀揣鼓囊钱包,俨然就是个人物。要知道,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难免要走向浮躁。
在北美甚至整个欧洲,我发现,许多名人故居、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乃至歌剧院,每月或每日关门前几小时都有免费开放时段,如伦敦的马克思故居、巴黎的圣母院、多伦多的警察博物馆,甚至是华盛顿的五角军事大楼,这个美国头等机密的地方,也免费向公众开放。各馆管理人恭候所有的人去见多识广,丰富自己的人生。在多伦多各大图书馆,人们可以一次几十本书满载而归。每每这时,管理人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目送着你。因为,它们变得有生命了,物有所值了。
可见,我们眼中西方人特有的那种气质,还真是“与生俱来”。
做人得有品味,恰似一个民族要有信仰,一座城市要有灵魂一样。从某种程度来看,在地球另一端的许多国人,其物质享受已超出预期(其实,据中国权威杂志《瞭望》周刊年前称,中国的人均GDP和英美相比,落后100年以上。中国产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913年和英国1870相当,就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870年相当,比英国的1820年还要低落)。忧的是,尚不知国人精神方面营养如何?作为文化的精华,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体育馆,是否已向市民(包括那些可爱的外来民工)定时定额免费开放?这些闪烁着中华民族百年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殿堂,可是孩子们探究人生最佳的“课外读本”,以及成年人再教育重塑身的“社会课堂”,实乃“一本万利”利国利民之举措;切莫为紧攥一点蝇利碎金,而阻挡了无数渴望的慧眼!
什么时候,游遍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不但能让西方人士瞧瞧殷实的财力,更能让蓝眼睛们领略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非凡趣味、风仪、见识?
遥居海外的华人,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