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参加央视《对话》栏目,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权威数据部门的掌门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
并不出人意外,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之后谨言慎行的谢伏瞻对于中国经济作出了谨慎的乐观描述,在严格区分经济是过快还是偏快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界定在正常轨道。相比于这个结论,谢伏瞻对股市地位的偶尔流露更加说明问题,为中国资本市场亮明了第三方观点。
在选择能够描绘中国上半年经济发展特征的五个数据时,谢伏瞻选择的是央行的三次加息,CPI的增长幅度,GDP的增长幅度,贸易顺差的增长幅度,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对于上证指数为何落选的解释是,“我们目前的股票市场,还不能够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
这个结果反映了在谢伏瞻等一派实务型官员眼中股市的真实地位,股市仍然未能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较为准确的晴雨表。尽管中国股市牵涉到几千万家庭的利益,尽管A股市场股指的上涨引发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尽管总市值与IPO正在赶英超美,但是,一个频频创造奇迹、一个让万众心弦拨动的市场,一个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却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谢伏瞻先生的结论尽管令人不快,却是接近事实真相的。于是问题就变为,为什么股票市场无法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答案不难索解。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许多并不能反映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点的公司。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我国是以投资与出口拉动开始了近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增长,中国效率最高、赢利能力较强的企业集中在这个领域。但我国的股市选择上市公司从一开始的“配给制”到现在的核准制,虽然有所进步,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为改革进程中解决矛盾服务,也就是说,那些有直接融资需要的有活力的企业很可能没有办法得到股市的垂青,只有那些政府认为需要帮助的企业才能获得股市资源,这就形成了股市中的逆向选择机制。
目前,虽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股市正在以自身的力量向正向选择机制转变,钢铁、制造、公共设施、交通、消费等板块轮番成为舞台主角,但从政府的主导资源配置来看,扶持的对象从地方中小国企转变成大型国有企业,从IPO到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等一路绿灯。当一个市场民营企业利润占据半壁江山、解决了大部分就业问题的时候,在股市上的重要却不值一提的时候,谢伏瞻的话也就找到了事实载体。更不必说,股市根本无法反映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兴旺所系的高科技企业。
其次,重要上市企业的畸形股权结构使股市无法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上证综指金融地产股占的比重高达40以上,金融股的权重高企,这似乎印证了金融在中国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大盘蓝筹股流通股极少,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石化的比值分别仅为2.1%、2.7%、3.2%和4.1%。杠杆作用畸高,流通市值与总市值偏离到如此严重的程度,除了会造成股指失真之外,当然也说明市场易于操控,这些蓝筹股的重要性主要并不体现在市场中,而是体现在政策的威权之中。
以上两点只是中国股市不能反应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中的荦荦大者,有必要进行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对于资本市场的理念到股指统计的技术问题等等。谢伏瞻泼冷水的话反而给人带来了希望,一些清醒者并没有因为股市上涨,而遮蔽住对股市真相的认识,而这正是今后股市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