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恰逢立冬的那一天,备受瞩目的“*ST兴发”重组方案落定。行动如此的迅疾,时隔6天之后,这一重组大戏便拉开了帷幕。
向风雨飘摇的*ST兴发伸出援手的是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次收购、重组完成以后,*ST兴发由原来的以肉类为主业转向主营煤炭采掘和销售业务,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也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变。
紧急关口政府救赎
“毫无理性的疯狂扩张,把最后的救命钱砸向牦牛产业时,也砸出一个巨大的窟窿。”当地一位干部曾对记者道出此番耐人寻味之语。在脱离原有产业的冲动过后,顺其自然地产下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恶果。无数真金白银消失在了茫茫草原。
2006年的夏秋两季,整个公司乃至元宝山区、赤峰市笼罩在退市风险的阴影之下,企业彻底陷入困境。*ST兴发所涉足的行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下:近17.4亿元的巨额金融债权殃及8家银行、2.16亿涉及20万养殖户老小,遍及7省、20多个县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当时的困境真可谓为哀鸿遍野!”
“命悬一线的时侯,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要领导均为此作出批示。”赤峰市政府一位参与公司重组的人士告诉记者。
从今年4月份起,自治区政府主席、分管副主席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为挽救草原兴发、尽快打开重组路径,内蒙古政府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外界感觉可能相对模糊,而事实上参与各方自始至终没有丝毫懈怠,政府的“关注”如影相随。在积极与相关部门上下协调、左右沟通的同时,还特别责成自治区政府金融办“派兵增援”。
具体的操作则主要由赤峰市委、政府来实施。据上述人士透露,由各方联合组成的工作组,在寻找重组对象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的故事也不少。曲折演进中曾先后有中粮集团、上海烟糖、娃哈哈等知名企业走向谈判桌。但面对公司沉重的债务负担,最终都知难而退了。
同城兄弟出手相救
就在*ST兴发于2006年10月选出了新一届董事和高管后,政府也为他们牵线找好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对象———平煤集团。说它远是因为二者主体业务毫不相关;说它近是因为两家公司均身处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
其实,平煤集团也早有借壳上市,实现实业资本双轨发展的图谋。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一场重组“恋爱”就此展开。在整个方案尘埃落定之前,政府为消除平煤集团部分职工的顾虑,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账可算”的思想工作,得到了集团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在符合各方现实利益,更有利于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背景下,一项国有重组题材的出炉,这对各方来讲都是一件幸事。”内蒙古一位资深人士曾经这样评价。
内蒙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政府为*ST兴发转型,匹配了相当规模的煤炭资源。同时将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和部分银行负债置出,甩掉企业包袱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三位一体”的新重组模式
平煤集团重组*ST兴发采取“股权收购+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三位一体的方案,为完成股改未满一年公司实施重组开创了全新模式。
*ST兴发股改实施日是今年4月6日,按照规定其限售流通股股东在明年4月6日前不能转让所持股份。平煤集团在协议受让限售流通股时承诺,继续履行他们在股改时作出的相关承诺。
“目前,国内一些上市公司重组欲望相当强烈,但因囿于股改未满一年而在被动等待之中,而此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成功范例。”一位研究人士同时指出, *ST兴发向平煤集团实施定向增发,完成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跨越过程。
而今政府牵手平煤集团导演的这台“重组”大戏,其丰富的内容背后所蕴藏着的可观的发展潜力已在资本市场有了向好的表现。公司已于7月3日起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同时更名ST平能。据公司最新业绩预告,2007年上半年将实现利润20800万元至2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