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面临宏观调控、紧缩土地供应量等问题,但房地产企业只要能够得到土地,未来利润便可保障。在这种“共识”之下,近期全国市场频频出现高价“抢”地现象,而其中出手最为“凶猛”的当数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
绿城中国最近的战利品,是在江苏南通市取得的一幅住宅用地。在与对手周旋了近一个小时之后,以势在必得的决心力排群雄,最终以5.83亿元代价将该土地纳入囊中,最后竞拍价格高出起拍价整整3.81亿元。而就在几天前,保利地产接连出手,除了以22.8亿元价格取得杭州下沙一航母级地块之外,还以一掷千金的豪气,拿下上海宝山区顾村板块三幅相连地块,每幅土地的最后成交价均接近拍卖起始价格3至4倍。
“没想到这些企业拿地那么凶狠。”一位上海开发商感叹说。据了解,保利地产在上海宝山区所取得的土地,楼板价便已经与周边现销售楼盘相近,按照其成交价格来计算,未来楼盘的销售价格将远远超出目前的区域均价。回想起当时现场万科与保利地产互不相让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房企对于土地的渴求没有限度”的这一说法。
据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1988-2005年,上海出让的土地使用权面积共43666.37公顷、可建面积42131.96万平方米,但1986-2005年间,上海商品房建设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仅分别为25698.58万平方米和22037.45万平方米。可建面积和商品房供应这两项供求参考数据方面,存在着巨大“鸿沟”,供求失衡的态势十分明显。“现在从公开招拍挂市场拿地难度很大,我们考虑通过其他途径,即使二级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企负责人表示。
值得强调的是,地价上涨的同时,当地在售楼盘的价格也随风见涨。如新江湾城D1地块在以12.6亿元总价、12509元/平方米的楼板价拍出之后,该板块市场内的楼盘均价普遍上调。而涨价“依据”恰恰是显而易见的D1地块所带来的上涨空间。
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上海房价的快速上升与新增土地供应量紧缩及其引起的市场供不应求局势,有着不可忽略的关联性。虽然今年以来上海推地的频率明显提高,但住宅用地的比例则相对较小,并未能有效平衡供求态势。“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更有利于囤积土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已经形成。”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常务理事顾建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