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环球财讯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广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7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欧元上涨、人民币升值: 美元贬值的“一箭双雕”
    垄断行业涨价须进行公开成本审计
    改善民生 需强化公共财政再分配
    三条建议 防止通胀伤害民生
    推出股指期货有利融资融券创新
    “过热”还是“不热”:中国经济多维观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过热”还是“不热”:中国经济多维观察
    2007年07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其自有的步伐稳健地前进。如果说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保持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一个合理的通货膨胀率,那么,经济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了。目前,我们最好不要用频繁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干扰经济的自主发展,而是要继续推动改革,以改善整个经济增长的供给面。

      ⊙殷剑峰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总是盯上“过快”的投资、“过高”的贸易顺差,从而认为确实“过热”了。然而,衡量“过热”与否,必须先找到一个标准。显然,如果与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是过高或过快的。这就仿佛将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与一个老年人相比,青年人总是会吃得“过多”,长得“过快”。

      就单个经济指标而言,衡量其是否过快可以与其历史相比。例如,就投资而言,虽然上半年增速达到了26%强,但是与往年超过30%、甚至达到50%的增速相比,现在的投资并不能一口咬定“过热”。再例如,就出口而言,即使不考虑今年上半年因出口退税政策行将调整导致的提前出口因素,只是看2004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也会发现出口增速存在着缓慢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在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今年上半年如果不是消费出现了快速增长,GDP增长率可能也不会达到令人称奇的11%。此外,就投资而言,在增速较往年下降的同时,投资的行业和区域结构也在迅速改善。例如,在投资的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正在崛起,而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比重在显著下降。截至今年5月份,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等7个发达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6%,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得投资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利润迅速提升。

      凭单个经济指标来判断是否“过快”或“过热”并不全面,诸如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些变量都只反映了经济的总需求层面,而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全面、客观地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综合考察这两个方面,具体说,就是要看当前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是否超过了由现有资本、有效劳动、技术和体制改革等因素支撑的潜在增长水平。

      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例如,有人认为是9%,有人认为是10%或更高。虽然这些结论都经过了缜密的理论推演,但不幸的是,如同中国股市应该涨到5000点或6000点的说法一样,它们都是不可验证的。幸运的是,在剔除了粮食、石油等需求呈现刚性、价格主要受供给影响的物品之后,物价指数可以作为一个反映经济运行状态的良好指示器。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当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的总需求超过了由供给面决定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时,我们将会面临一个加速的通货膨胀。

      以上个经济周期(1991-2000年)为例,主要受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GDP增长率在1992至1996年连续6年超过了10%,而CPI则从1991年的4.5%一路飙升至1994年的25.5%,之后虽有回落,但也在7%到10%左右。当时这种加速的通货膨胀同粮食以外的其他商品价格飙涨密切相关。例如,在1994年,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了19%、11.1%、12%和15.2%,而整个非粮食价格的上涨占到当年CPI上涨的60%左右。所以,我们可以说当时的经济确实过热了。

      与此不同,当前的经济增长是适度的。今年上半年,除粮食以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要么增长缓慢,要么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扣除粮食价格之后,6月份的CPI只上涨了1%,分别比2006年和2005年同期回落了0.2和0.3个百分点。非粮食CPI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强大供给能力,而价格增速的回落反映了总供给正在以快于总需求的速度增长,这显然非上个经济周期所能比。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其自有的步伐稳健地前进。如果说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保持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一个合理的通货膨胀率,那么,经济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了。目前,我们最好不要用频繁的宏观调控政策去干扰经济的自主发展,而是要继续推动改革,以改善整个经济增长的供给面。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